About Love-4月课的抽象扯淡

作者: 大瑞RayD | 来源:发表于2017-05-20 12:58 被阅读0次

    [ 爱这个话题,绵绵不尽;有时候人会有种以为自己“掌握”了真谛的错觉。不知道会不会带进太多私下的情感。 ]

    爱是永恒的话题。不管我们怎么回避。

    小的时候,幼年的人类有了爱才能生存。没有他人的目光和肢体接触,婴儿会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如果我们诚实,我们会看到我们所有对爱的理解都根植于童年的经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五岁以前就已经经历过一生中能够出现最强烈的情感,而此后的一生都在把我们带回到那里。

    从青春期到成年,从身体独立、精神独立、荷尔蒙的分泌到自我的诞生,与社会的交集、他者的碰撞,在亲密和撕裂中看到自己,不断地学习、重塑对“家”、“关系”、“陪伴”的认知,看到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探寻生活的意义。爱的意义就是存在的意义。

    从建立家庭,到垂垂老去,我们见过长辈如此,终于见到自己的命运;生活的主旋律从“得到”变为“面对失去”。什么能让人安于面对失去的恐惧?

    关于爱,千重百回,纷纷扰扰,人的理解充满着倒错和曲解。许多作者说,爱很难正面去定义,即便有,也都小心翼翼地模糊而尽量减少限定的边界;但不同的人都尝试说清楚,什么不是爱。意识到其无法定义,不能说清,人才不会轻易认为自己“明白”得全然。我们还是不断要回到这里来。

    第二次读《少有人走过的路》,逐渐能够连接许多不同的理解。

    爱和独立

    认为爱取决于对象,认为关系就是找到“完成态”,是一种最大的误解。柏拉图的神话里,最初的人类有着完美圆形的身体,因为其自大而被神劈成了两半,从此人类生来就在找寻另一半——这个故事给人最大的误会是,爱的关系里有一种“已完成”的状态。——有了另一半,可以抛弃独立和边界,成为两人的小城堡而隔绝于世界。那个城堡是否预示两个人回到了那种自大的状态,因此说,"不再需要他人和世界"?爱到底是以一种完美的形式给人捆绑,还是让人更自由?

    斯派克医生,弗洛姆都认为是后者。

    爱和自我

    自由的首先前提是确立自我,划清自己与外界的界限。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认为,一个人爱的能力取决于他整体人格的成熟程度。由于明白自我边界固有的界限,即孤独是本质的,才能接受他人与自己的不同,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成熟。不清晰自我边界的人总尝试依赖或纳入他人的生活,或者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建立某种臣服的关系。

    这种臣服是带着破坏性的。自我因为不完善而希求别人来"完成自己",这样的场景是否熟悉?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夙愿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将生活的不如意归罪于父母,情侣将幸福的希望寄于彼此,夫妻用婚姻的支离相互指责。我们希望用别人的全能来完成自己无能的部分。

    爱和依赖不是一码事。

    爱和行动

    《少有人走过的路》里斯派克医生不断强调努力和克制,我理解为在关系里面爱是一种主动发出的东西,是以行动的付出来表达和维持的。如果我们相信行动才是生活的本质,而非头脑中自己给自己讲的故事,那么爱的能力就是我们自身生活的能力,我们的价值观和思考,我们行动的疆界。弗洛姆说,爱不存在于对象之中,而是个人内心与世界的一种持续缠绵的状态。一个人有爱的时候,他会爱所有的人和事,爱这个世界。那个具体的人只是他身上的能量所承载的具体对象。至于为什么这种亲密关系得以是唯一的,还有待讨论。

    爱需要靠努力吗?要的,也不要。我们能做的只有有形的行动中能做的。听很多人说,到底是否爱上一个人,是自己的意识无法控制的。在更高的层面上,自由是假象。完美的爱的能力跟完美的人一样只在我们的想象中,与其说爱是一种完成式,不如说爱是通往彼岸的那个动作,那个加速度,那个能够包藏可能性让事物得以生长的东西,让我们可以继续往前走的每一步。

    好抽象啊还是删了吧。

    「怎样才能学会在清淡无形、不给别人施加压力的情况下去爱一个人呢?

     保持足够的距离,拥有适宜的谦卑。

     爱就像一只小猫,不能抓得太紧;任其自然是很难的,但只能如此。 」

    May Sarton <独居日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About Love-4月课的抽象扯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qp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