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写作素材从哪里来(一)

写作素材从哪里来(一)

作者: 金金视界 | 来源:发表于2019-01-23 23:36 被阅读0次

    素材从积累中来

    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扎实的素材积累,只有这样,作品才能言之有物。

    直接素材:包括通过耳、鼻、口、眼等亲身感受获得的素材、采访素材和日常笔记素材;
    间接素材:通过读书笔记获得的素材和快速查取资料获得的素材。

    直接素材——眼

    记住某个东西采用照片法:眼睛要像一架摄像机缓慢的镜头推过去一样,把当时的情景拍下来,印在脑子里。这样可以完整地还原画面,才能有画面感。

    1. 看主体
    2. 看环境
    3. 看人物的身体语言

    直接素材——耳

    一是周遭环境的声音,通过感知某种信息,实现更细致的观察;
    包括环境噪声、自然界动物的鸣叫、背景音乐、人物对话和其他耳朵能听到的声音。

    二是因为某种声音产生某种感受,从而有感而发。
    让人流口水的不是牛排,而是煎牛排时的吱吱声

    每个人听的歌,总有那么几首是舍不得删掉的,其实,那些不忍割舍的旋律背后,大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与气味,连带着引出的,是内心深处珍藏着的回忆……

    直接素材——鼻、舌

    用鼻和舌搜集写作的素材,看起来是感知和品尝,但这个过程调动的绝不仅仅是鼻、舌,更是全身的感受,甚至是内心深处的特定情感。

    以上八条,1—5是食物本身的故事,6—7是食物带来的情感,第8条是有感而发后的行动。这三部分,可以概括为事实、感情和行动。用叶圣陶、夏丏尊在《文心》一书里的说法,这三部分也可以叫作“知”“情”“意”,“知”为知识,说明一个事物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情”为感情,说明对一个事物的喜怒哀乐;“意”为意欲,说明要把它如何处置。

    直接素材——身、意
    强调由感知到想法的思维过程。
    比如《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哪里去了》中写道:

    看到一位和妈年龄相仿、身体又很硬朗的老人,总想走上前去,问人家一句“您老人家高寿?”心里不知问谁地问道:为什么人家还活着而妈却不在了?

    听到有人叫“妈”,我仍然会驻足伫立,回味着我也能这样叫“妈”的时光,忍咽下我已经不能这样叫“妈”的悲凉;

    在商店里看见适合妈穿的衣服,还会情不自禁地张望很久,涌起给妈买一件的冲动;

    见到满大街出租的迷你“巴士”,就会埋怨地想,为什么这种车在妈去世之后才泛滥起来,要是早就如此兴旺,妈就会享有很多的方便。

    看似平和的叙述比只是用痛苦、思念、悲伤这样的形容词更打动人,因为这些感知非常具体,让人有画面感,而这些画面、场景、细节、环境、人物又都像是为了配合作者的情绪才出现的,完全能配合叙事的基调。也就是说,天还是那个天,环境还是那个环境,但一切都因为母亲的去世,被蒙上了灰暗的色彩。

    靠身、意积累素材的办法就是倾诉法:
    通过即时快速的倾诉,记录下情感、情绪最喷薄的状态。
    感知碎片汇总表:
    (img)

    _间接法——笔记

    日常笔记
    不一定是日记,更要抓住转瞬即逝的日常点滴小事,比如生活中的经历、某一瞬间的感悟、戏剧性的小冲突或者突然冒出来的思考。
    读书笔记

    1. 摘要法:金句、提纲、代表性的人物和数据。

    2. 感触法:三栏笔记

    3. 延伸法:写书评。

    笔记的整理和应用
    归类,建立索引

    利用网络积累素材
    网络的积累素材有几大类:
    一、搜索引擎

    1. 知识素材。

    不确定的人名、地点、时间、事件等,需要找到资料确认的。
    不确定的词语、原文和用法,需要了解确切意思;
    新闻事件、数据、事实、资料,需要核实。

    1. 意见及趋势
      综合意见和评论,比较全面的看一个事件及读者和用户对事件的态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作素材从哪里来(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se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