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红楼那些事儿(1):两个神话

红楼那些事儿(1):两个神话

作者: 江雪阁 | 来源:发表于2023-01-04 21:07 被阅读0次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不是历史,不是哲学,不是猜谜,我的阅读方式是按文本来欣赏,不索隐,不探秘。小说第一回给读者讲了两个神话。一个是女娲补天的神话,另一个是绛珠草和神瑛侍者的故事。这两个神话定下了小说的悲剧基调,无力补天是科举扼杀人才,一生还泪是礼教扼杀人情

“女娲氏在炬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取,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石头本没什么稀奇,山崖上对处都是,就像脚下的泥,地上的草,芸芸大众。可是经过女娲氏煅炼的石头就与众不同了,她是以补天的高要求严格培育出来的,是有大才能的石头。就像我们的家长,把孩子往成龙成凤的路上去培养的,从幼儿园开始就纳入成才轨道,不准游戏,完成学校布置的内容之外,还要上各种补习班,特长班,才艺班,学成了文艺武全才,有能力补天了,谁知道名额有限,英雄无用武之地,怨声载道也好,长吁短叹也罢,无济于事。

石头就是曹雪芹,他的曾祖母孙氏担任过康熙的保姆,祖父曹寅担任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曾祖父曹玺首任江宁织造,之后先后三代担任江宁织造。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由曹家接驾并下塌,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江南织造之职达六十年之久。曹雪芹就是在这样一个赫赫扬扬的家族中长大的,自幼生活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被家族精心教育培养,期盼学成文武才,货于帝王家。谁知雍正一登基,曹家就开始滑落,革职抄家,下狱治罪,曹雪芹不得不面对着一个日益败落、衰弱的家庭,发出无力补天的悲叹。

曹雪芹虽然无力补天,但成了小说的集大成者,在《西厢记》《牡丹亭》《金瓶梅》等戏曲、话本、小说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写出了千古名著《红楼梦》,达到了当时及现在无人能及的小说高度。第一次写出了情投意合的爱情,第一次把神话和现实结合得如此完美,第一次把那么多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第一次把儒学、佛学、道路学熔于一体。他虽叹无力补天,但满腹才华终不自弃,像那块石头那样,把那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兴衰际遇,闺中所见之女子的行止见识,编述一记,不使其泯灭。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绛珠草,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终因尚未报灌溉之德,故其五衷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得过他了’”

西方灵河、甘露、赤瑕宫、神瑛侍者应该与佛有关,神瑛侍者下凡,带着那块无力补天的通灵宝玉。作者设定的主要人物贾宝玉前生是护佛之侍者,今生是有佛性的人,不可能热衷于功名,只能成为一位情僧。甘露,味甘如蜜,天人所食。光明文句五曰:“甘露是诸天不死之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林黛玉前生是绛珠草,受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今世将以一生眼泪去还,泪尽归天。

每个人的天性不同,无关宿命和报恩,和遗传和成长环境有关。贾宝玉是在全家人的宠爱下成长,他的天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活得真实、自然、有情,不认同那些虚假做作,骗取功名的主流价值观,叛逆的个性就显得格格不入,唯有林妹妹认同他,理解他,很自然地他和林妹妹会发生一段恋情。林黛玉体弱多病,父母早逝,孤身一人寄居外祖母家,纵然有外祖母疼爱,宝玉护爱,也难免多愁善感,悲春伤秋,敏感多疑。由于她从小就被父亲当男孩子那样疼爱,所以她也就没有像李纨、薛宝钗那样受女子角色的束缚,天性同样得到自由成长。两颗自由的天性,在强大的宗法礼教的压迫下,结局只能是一个以泪洗面,一个出家为僧。“补天说”“还泪说”不过是小说家的障眼法,掩盖反科举、反礼教这种大逆不道的思想。

现在的家长孩子的培养,依然离不开主流的价值观,如果儿子不喜欢读书,喜欢吃女孩子的唇膏,也许很多父亲会像贾政那样恨铁不成钢地棍棒侍候吧!至于爱情,虽然男女恋爱自由了,受到学历、财富、家庭地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母亲也会像王夫人那样,选择通情达理,美丽又多金的宝姑娘,而不愿意选择体弱多病,疑心病重的林妹妹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那些事儿(1):两个神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td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