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点连续断更,想想有点意思。连续三天的第一天本来在刷手机,看了一会视频,结果躺在沙发上睡着了;第二天不看手机了,该看书,结果看书的姿势太催眠,看着看着睡着了;第三天改用电脑了,我想这也应该不会睡着了,没想到依旧如此,所以遵从时间规律吧,这件事情上我得服软。
早上我一般6:20左右出门开车去公司,到公司的时候在7:20左右。通常在8:00左右就去健身房锻炼了。最近我的运动规律是热身3分钟左右,然后跑步机速度逐步调到6,从慢走到快走持续10分钟,然后再跑20分钟。按照这种逛节奏,目前再没有出现过腿抽筋的情况。
有时候稳定的生活节奏会让人没有想法,尤其是在30多岁的时候,很多思考应该成为体系,换句话来说,应该得有个人的一套思想体系了。这种思想体系的构建别人只能辅助,活还是得自己来干。最近在工作规划中,有些规划工作和价值如果需要衡量,换做以前粗放式的计划,可能缺少体系,但是如果一个公式,一种量化模型等,会让这个事情立马清晰起来,所以从这个思路来看,学校的工作我们在写论文中喜欢大量晦涩的公式,和在工作中套用模型等是一种心态。当然使用方法论和模型在工作中确实能够有所帮助,确实得活学活用,我依然记得我们对六顶思考帽的实践是在一次会议中,最后会议的时间确实有所改善,而且大家的目标更加对齐。
如果要沉淀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其实是挺难的,因为需要持续的耐心,我认为主要难点有两个,一个是过度的碎片化,反而让我们选择舍弃,比如我们工作生活中会碰到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有些只是看看,有些觉得不错,而如果我们能够把一时的灵感及时的捕捉到记录下来,或者把一些实用的经验记录下来,这种情况就好像是一个隐形的账户,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会有很意外的收获,我按照这种方式坚持记录了一些名言,当时对我来说都是意义非凡,回过头来也能让我重温那种感受。第二是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都需要我们亲力亲为,一位的收藏是解决不了本质问题的,也就是我们把这些信息转化成我们自己能够理解和消化的信息。我想90%以上的人都被这一层门槛筛掉了。对我来说,我听了很多的节目和访谈,印象深刻的还是自己用脑图整理的一些话题经验,在我看来,这是一些踏踏实实的记忆。所以这件事情上只要不懒惰,你应该就能遥遥领先,对此,我深感惭愧。
最后是中年危机,前段时间一个同事问我,我们会不会经历中年危机,我当时一愣,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种复杂的感受。我昨天想到了一个画面感,比如我考试得了60分,从办公室被老师批评了一通出来,然后转头看到一个同学,这个同学诚恳的问我,学习有什么秘诀,我想我的复杂感情大抵如此。
而且,我也没有什么解法,借用马尔克斯的名言: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