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吊打完携程后,还是应该继续鼓励它们这样“花式”挣钱

吊打完携程后,还是应该继续鼓励它们这样“花式”挣钱

作者: 诸彦杰 | 来源:发表于2016-01-14 09:42 被阅读29次

    新年伊始,携程因为卖假机票被两位权益受到侵害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自媒体大V——开撕而陷入舆论危机。尽管百度贴吧也东窗事发,但因为两件事的槽点都是“大公司昧着良心挣黑心钱”,结果非但百度没有分担掉一些火力,居然还产生了1+1>2的效应。

    OTA、代理卖假票牟利,简言之,就是你通过代理下单买一张1000元的机票,按理说代理应立即完成购票——那将以此时的价格1000元成交,代理从中赚取小额的佣金。但是代理通过历史数据,判断该航班极大可能到最后会有余票从而特价销售,于是假装告诉你已购票,但(当天)其实没有,等到最后一刻按特价300元买了票,这样代理就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净赚了高额差价。

    这样花哨的挣钱勾当即使是业内通用,携程作为OTA行业的领头羊,领头挨这个骂也一点不冤枉。这勾当跟航空公司通用的“超售”的原理类似,但性质完全不同。“超售”是指航空公司往往卖出的机票数略多于座位数从而减少空座率提升公司收益,超售率根据该航班退改签及误机等历史数据决定。但航空公司超售出的都是真机票,而机票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凭据。换言之,如果航空公司偶尔“失算”造成消费者不能登机,那是必须认赔的。而消费者若是持着代理提供的假票号,既不能乘机,又极可能被代理的客服以各种说辞搪塞而放弃(甚至根本意识不到)对代理追索赔偿,最终权益受侵害却仍不知真相。

    携程们这种做法必须立即喊停吗?

    我认为对于携程这些OTA平台来说,这事儿可以做,但不能这么做。

    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购票时间从而节省采购成本这思路其实是可行的。只是若真要做,必须满足两个前提:1)必须不违反法律和道德;2)在实现了(1)之后,技术和算法上精进以保障对业务确有裨益。

    出假票号,那就是欺瞒消费者,性质上大错特错。但如果换一种方式,比如提供一个能保障消费者与携程间权益关系的订单,并说明我们给你买票的时间与你下订的时间或存在延迟,但我们保证你的出行顺利,如果因为我们的失误有极小的概率(权且相信携程说的每天万分之二)影响了您的登机,我们会尽力提供应急方案,且管赔,高额赔(肯定不是现在的遮遮掩掩的三陪票价),赔到您没脾气。最重要的是,这事不能强迫,对消费者而言是知情的、可选的,如果消费者选择“不接受”,那么携程们就立刻马上赶紧向航空公司购票。当然,携程可以用小额的现金优惠或虚拟积分去吸引消费者接受平台延时购票的情况。

    为了不违背法律和道德而做到以上所述,无疑将大大增加平台方的成本。也许这成本会大到这么做再无意义。那么就该琢磨第(2)点了,怎样使算法优化带来的收益能大过规避法律道德风险而新增的成本。

    就单部航班而言,携程们可以将历史售卖率、误机率、票价及其波动、拖延购票成功所能获得的差额收益,拖延购票失败所须支付的赔偿额等等几个数据指标放一块建立一个分析框架,则对于该航班,甚至特定日期及时刻的每一次订单,都不难算出应该立即还是延迟购票,延迟到何时购票。

    如果把所有航班数据搁一块分析,就能进一步优化。单看航班A的数据,一切照常,但竞争航班B发生降价或取消等变动,航班A的计算就得立即做调整;航班A临近时间的同目的地航班数量少,意味着一旦“失算”能成功提供应急方案的概率低,则要想延迟购票就得更谨慎;每家航空公司对自家航班的超售率定的高低也应该纳入分析框架……对于航班数据的仔细分析,能降低因延迟购票失败而造成乘客最终没能按时登机的“失算”率。

    如果把用户数据也搁进来,优化的空间就更大。OTA平台本身就有大量的用户出行旅游行为相关数据,而背靠BAT等全宇宙布局的大平台则使获得更全面的用户数据成为可能。比如每个用户对于航班出状况的容忍度、对应急及各种补偿方案的接受度是不同的,可根据用户过往的下单及出行行为数据做大致归类(有点像前阵流行的一篇文章提及的在淘宝上该把假货卖给哪些用户——当然卖假货是不对的!);比如出行目的也将严重影响用户对于耽误登机的容忍度,如春运回家、一大家子长途旅行、下半程还需转机的乘客被耽误登机的容忍度可能比频繁乘坐该航线的差旅人士更低……对用户的分析,宗旨不是仅仅为了发现“老实人”从而把可能误机的风险选择性地加到他头上,而是确保被实施延迟购票的用户都是万一误机其损失是可弥补的,从而能够因人而异地判断对于这一单是否应该、值得、能够去施行延迟购票——“值得”是指权衡各种因素后这么做是对公司确有正收益的;“能够”是指提供的应急或补偿方案一定是能够被接受的。

    如果OTA平台对于数据价值的利用能力足够做到上述,其实不仅可以将购票行为后置,还能前置——只要提前购票时的价格低于用户下单时的价格就有差额收益。OTA的购票行为前置,增加囤票卖不出去的风险,但避免了用户因登机失败而必须高额赔偿的风险。说到底,分析同样维度的数据,只是换一个分析框架。OTA平台,其实所有公司,都必须去挖空心思从自己的数据资源中榨出更多的价值,这是DT时代之必备意识,跟工业时代控制成本的意识同理。

    为什么要鼓励携程们继续“花式”挣钱?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携程为什么老老实实卖一张票拿一点佣金不好么?毕竟整那么复杂的数据模型,稍许出错,公司和用户都可能因此承担很大的损失。为什么要鼓励企业把商业模式搞得越来越复杂?

    我总觉得携程这样的平台的出现是对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资源有效配置是有益的。如果因为始终挣不到钱而使整个业态衰亡,很可惜。按李淼文章的计算,携程不整假机票这勾当,当季就亏损了;事实上连携程艺龙去哪儿都抱团了,没太多资本供这个行业继续烧了。如果按老老实实卖一张票拿一点佣金的商业模式就是挣不钱,那么结果无非是企业转型去其他更挣钱的行业,或者普遍增加佣金比例最后成本由消费者承担。以不违背法律和道德为前提,通过更好的数据化运营,宏观来看创造更多的价值,有何不可?好比这航空公司司空见惯的“超售”现象,似乎也有一点违道德,但是航空公司盈利几乎是个世界性难题,如果航空公司们不挖空心思地做收益分析,或者不买原油期货hedging,航空公司全都长期亏损最终民航航线大幅减少,那最终大家恐怕就再也不能“说走就走的旅行”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吊打完携程后,还是应该继续鼓励它们这样“花式”挣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uc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