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讲述的是,在一座十几万居民的小城市里,鼠疫突然来袭,夺去成百上千人的性命,并改变了整座城市的行政管理、社会秩序、道德良心。当这座城市的居民由一开始的冷漠自保转变成一致抗击鼠疫时,鼠疫却突然消失了。在这部小说中,突然肆虐而又突然消失的鼠疫代表的也正是一种荒谬。
这本书断断续续的看了一月有余,这是一本纪实性书籍,书中用自己的眼睛和文字记录了《鼠疫》的开始、发展、高峰、消失。越往后看的越艰难,时不时就要停下来思考,或是返回去重新梳理主要的人物思想。在书中体现了太多我们每天面对却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生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城市中,城市本身看上去非常宁静,但它其实充满了丑陋。在这里充斥了噪音、慌乱和浮躁的人群;在这里没有树林、花园和爽朗的蓝天,我们只有通过小贩们从郊区运来的鲜花和网络发布的美图才能感知到“春”“夏”“秋”“冬”的来临和变化。大家都没有时间,缺乏思考,不得不在浑浑噩噩中相爱。城市中既缺乏美景,也很少植被,更无灵魂,却能让人安详,把人带入梦乡。我们就这样麻木而快乐的生活在丑陋的城市里乐此不疲。
【意外】一只死老鼠的出现打乱了这种麻木的平静,报纸开始对“老鼠”事件大肆宣扬。但是却对“老鼠引发的人类死亡”只字不提。因为老鼠是死在“街上”的,是被看到的存在,而人是死在“家里”的,是被忽略的事实。所以,一个人的死亡,只有被人亲眼看见的时候才有意义。否则,就像是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无数具尸体一样,不过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而已。
【爆发】本来,灾祸就是世间常有。但人们总不愿相信灾祸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世上发生鼠疫的次数很多,不过面对鼠疫,人们却总是显得无能无力。封锁城市成了第一个选择,所有人不得不承认“大家都成了同一条船上的蚂蚱”。以前所谓的“通融”“照顾”“破例”统统失去了意义,大家不得不面对和忍耐“离别”“囚禁”“孤独”。
【情感】鼠疫给市民带来的第一影响便是“流放”的感觉,这感觉就是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空虚感,一种清晰明了的情感,一种失去理智的欲望。以前和家人、爱人在一起时候的温情、爱情统统远离自己,我们只能通过无法寄出的信件和电报书法情绪,把发自肺腑的心情记录在毫无意义的纸张上,就如同面壁般枯燥无味。最终,我们不得不接受现实:这种离别注定要持续下去,而且不得不在时间的流逝中安顿好自己的生活。人们的勇气、意志和耐心瞬间就垮掉了,垮的那么突然。人们不再展望未来,而是让自己陷入到“囚禁”的状态之中。
【心态】瘟疫蔓延之初,鼠疫像是一套行政体系,谨慎小心,无可指摘。第二阶段,它走进人的内心,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进行情感瓦解。经过满开的别离,人们开始失去想象:自己曾经拥有的温存,曾经与家人、爱人朝夕相处,曾经可以随时把手放在家人、爱人的身上。第三阶段,我们的市民已经不再反抗,他们已经适应,因为大家别无选择。大家待在家中,不发一言,百无聊赖,眼神空洞。没有对过去的回忆,也缺乏对未来的希望。养成绝望的习惯比绝望本身还要糟糕。
【选择】
医生:始终站在第一线,从未退缩和改变,努力做着自己能够做到的一切,用自己的眼睛和文字如实记录着一切的发生于改变。
帕纳卢神甫:当一个社会发生灾难、局面混乱之时,不要听信那些道德家的话,要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要尝试做些有益的事情。
塔鲁: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以为自己在和“鼠疫”作斗争,其实他自己就是一名“鼠疫”患者,一直都是。他一直在寻求内心的平静,试图去理解每个人 尽量不让自己成为任何人的宿敌。最后,他感到疲惫不堪,似乎只有死亡才可以让他解脱。
【结局】灾难似乎结束了,人们会不会觉得鼠疫不会让城市发生改变,会不会觉得一切又像以前一样重新开始,仿佛一切从未发生过似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切都会照旧,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不可能把一切遗忘,即便是心甘情愿去做,也是做不到的。鼠疫终究会留下印迹,至少会留在心里。
里厄医生写的故事结局就在这里,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并不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为了支持那些曾经亲眼看见鼠疫患者,为了告诉别人自己历经磨难之后的感悟:在人的身上,值得欣赏的东西总是多与应该蔑视的东西。他知道这篇纪实作品不能记述最终的胜利,它只是一份证据,证明人们曾经不得不做的事情,证明人们将来还得做的一些事情。
关于这本书想说的太多,文字无法详尽的描述,更多的是内心的震撼和面对苦难时的无奈,值得一读再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