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写作群报大人暂不命题,让大家自由发挥,一时有些茫然和不知所措,要不就先从刚过去的双休日写起吧,流水账一篇。
周六回去看望父亲,他说想买条棉裤,下午我们就去逛街。在商场转了半天,父亲挑中了一条深灰色光面的羊毛裤。我看到旁边的小碎花女士棉裤也很漂亮,想起大姑说她腿疼,想买一条羽绒裤,就给她打了个电话。没想到大姑说她也在这家商场,只不过和我们不是一个楼层。
售货员极力向大姑推荐一款特别厚的驼绒裤,黄褐色,穿上很显胖。但大姑已经顾不上美观了,只要保暖性好。但第二天她还是退货了,因为裤子又重又厚,穿着太累人。
大姑要和她的朋友们汇合,我们就又分头行动了。
从商场出来天已经黑了,附近的食品一条街正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父亲从小就生活在这里,虽然现在老街老巷老房子早就拆的不见踪影,但爷爷以前工作过得银行还在,高大的汉白玉石柱,还依稀宣示着它昔日的辉煌。
我们在一家小饭馆点了两碗热乎乎的南瓜红枣小米粥,一碟凉拌芝麻海带丝,一碟酸辣凉粉,又要了一张香喷喷的韭菜鸡蛋馅饼,一顿非常可口实惠的晚餐。
饭后我挽着父亲,踏着月色慢慢往家走。闲聊中说起30多年前我们的邻居。父亲说他家的大儿子很有出息,现在北京一家大医院当科室主任,还给父母在北京买了房,但凡回一趟老家,都是县长亲自接待,前呼后拥,好不风光。
这是那个我童年生活中“别人家的孩子”。他从小学习就非常刻苦,在那个作业普遍很少的年代,他经常挑灯学习到深夜,还把早点钱省下来买复习资料和英语磁带,即使是暑假也每天早早起来在院子里背英语。虽然那时我的成绩也不差,但学习态度却和人家差了十万八千里。因为这一点,也没少挨母亲的骂。
他高中毕业后上了本省的一所医学大专,后被被分到县医院工作,结婚生子。但他一直没有中断学习,几年后考取了北京一所医学院的研究生,进而成了留美博士,直到有了今天的成就。
他现在还不到五十岁,已经是博士生导师和业界的科技新星了。
后又谈到另一位老人,她是二姑的老师,也是我们这里有名的妇产科专家。两个儿子一个在北京,一个在葡萄牙。老伴儿去世后她就去了养老院,现在92岁了,还经常和学生们在微信里互动。
我说:“杨老太太真了不起,90高龄还玩智能手机。爸,你比人家小近20岁,怎么就学不会用微信呢?”
父亲说:“人家是知识分子,我可比不上。会玩微信能咋?儿子们走上那么远,老太太身边连个招呼的人都没有。”
我们俩都沉默了。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说:“孩子们就是这,越优秀的走得越远,留在身边的都是没出息的。”
我又好气又好笑:“爸,现在就是这个没出息的陪着你吃饭遛弯买衣服呢,你这一竿子把一船人都掀翻了。”
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你也不是没出息,我是说你让虫虫(女儿小名)到那么远的地方上大学,还要出国,将来你们老了靠谁?”
“天高任鸟飞,我还是希望孩子能过上她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不会成为她的牵绊。至于养老,我们这一代人压根儿就没想过要靠儿女,将来养老院地干活吧”。
曾经和同学讨论过抱团养老的问题,一群志趣相投的老人住在一起,养几只猫,喂几条狗,再种几畦菜,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家务活大家轮流做,互相照顾、互相依靠,岂不乐哉。可关键是哪有那么大地方呢?
这是个比较烧脑的问题,不想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