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中国典籍之瑰宝。典籍中的诸多圣贤语录和哲思,早已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言谈举止、为人处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甚至还影响了东亚各国。
“四书”之名为南宋理学家朱熹首创,包含《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中《大学》《中庸》出自《礼记》。
自此,四书成为自南宋到清末的科举考试必读书目,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朱熹在阅读“四书”时曾说,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读》,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由浅入深,逐步掌握圣贤哲思。
《大学》相传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整理成文。曾子与父曾点都共同师从孔子。
《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典籍,提出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重要思想,这也成为儒家传统知识分子核心伦理道德。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子思上承曾子,下启孟子,在孔子思想的传承中有着重要地位。
《中庸》是一部关于儒家人性修养的论著。是不偏不倚的天下正理,是“执两用中”,即在处理问题时不走极端,要找到解决问题最适合的方法,使人生变得完美。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一部重要儒家经典。“仁”是核心。
孔子是儒家哲学的创始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儒家思想远播中国和世界。
《孟子》由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记载了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行。
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被称为“亚圣”,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一书除了阐述了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点,并体现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此论著,论辩犀利、气势雄伟,文采飞扬,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受其影响颇大。
可以说,“四书”是儒家学说的哲思体系,是学习/研究儒学的重要的经典论著。
这部《注音全译四书》在典籍原文的基础上,添加了拼音和译文。很好地赋能了现代读者高效阅读古籍的效率,缓解对古文的畏惧心理,提供了一把跨越古今的钥匙。
读中华典籍,知来时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