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刘慈欣《乡村教师》
教学虽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但对于「我们如何学习」的好奇探寻从未终止。身为领航员的教师,不见得能对全部版图路线了然于心,但他将淬炼一种近乎直觉的探测力:知道往哪个方向、更有可能到达蕴藏能源之地。
我的教育工作,始于一家前身为 NGO 的社会企业。在这里, 我们作为「教育设计师」来为7~14岁的孩子提供产品和服务。无论是为乡村学校设计实践课程,还是在城市公共空间开设探索活动,我发现自己在「设计师」这个身份设定下,更能找到对教育的见解和认同。
良善
说到设计,大家会想到画图、Photoshop以及腰椎间突出。确实,大多数情况下,设计师是负责将事物变得「美美哒」的那个人。但这并不是全部。
杜威认为「生活即教育」,好好生活,好好学习;写《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呼吁,孩子们应从小就该去关注那些「又大又难的问题」;哈佛大学零点项目主持人David Perkins主张「有生活价值的知识」……不管何种立论,无论设计落在产品、工业、建筑、视觉还是组织和社会系统,设计师的工作,始终传递良善之心,创想并且动手建造那一个「更好的」。
well, this's PhilippeStarck!.jpg2013年,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与BBC 合作了一档真人秀:Design for Life。21名设计师接受斯塔克的一系列任务挑战,将自己的设计思路变成真实的产品,而最终赢家只有一位。最后胜出的两件作品分别聚焦这两个问题:如何帮助腿脚不便者便利地站立行走?如何让盲人们也能优雅进餐、而不必面临摸不到刀叉的窘境?
而在教育设计里,我们一定会问的问题是: 教是为了什么、学是为了什么?
正如斯塔克在最终回合的评语:
不要赶时髦或肤浅的设计。我要求实用性和合理性,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善意的心。
以用户为中心
回想你自己为义务教育所付的款,如果那笔钱如今存在支付宝,你会愿意按下「付款」键吗?教育服务多数时候瞄准买单者——教育管理部门、家长等——的痛点,鲜少聚焦最终用户,即学习者的体验;至少需要考量「平衡」这件事。
20多年前,斯坦福大学的D.School开始将设计思考(Design Thinking)从产品、视觉、建筑的领域导入社会系统。从此,设计工作开始跳出了美学和实用性的框架,而以换位思考和人类观察为核心原则,共同创造贴合使用者需要的东西。将这一视角移用到教育领域,我们需要时时问问对方:
所谓教育,在你看来是怎么样的?你的感受、体验、需求是什么?
作为一个四岁孩子的母亲,我经常感到讶异:大人们完全忘记了自己小时候是怎么思考的!大人和小孩,几乎就是不同星球上的物种啊。除了爱情,我觉得没有什么,是比教育更加需要理解对方的了。
美感
当然要说到「美」。设计师永远拜服于缪斯裙下,毫不具备抵抗力,乖乖缴械、孜孜以求。对于美,人们有许多误解,即便是大科学家费曼……的朋友。费曼吐槽道:
……我的朋友是个艺术家,他有些观点我真是不敢苟同。他会拿起一朵花说:「看,这花多美啊!」他接着会说:「你看,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会欣赏花的美;而你是个科学家,只会职业性地去层层剖析这花,多无趣。」我觉得他在胡扯。……我能看到更多东西:我会想象花朵里边的细胞,细胞体内复杂得分反应也有一种美感。
我的意思是:美,不尽然在方寸之间,美也存在于更小的微观世界。
一个尺度有一个尺度的美。 教育之美感何处寻?改造教科书是视觉美感工程;将校园搬到全球各城市的开放激爽,是生命的美学体验;教室小小一隅,行云流水的流程、精彩妙趣的交流;纵深一个人的大脑和内心,走通知识构建的迷宫、Aha!一刻的惊喜……这是一个教育设计师眼中处处有的美,等待发现、创造。
交互
教育是一个头绪庞杂的系统,我选择了「教学」(Teaching)为切入口:这一排满教师和学生大部分日程表的活动,是可被直接感知的、更有可能快速测试的;教学,是撬动教育发生改变的第一触媒。
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
这段对话来自刘慈欣的小说《乡村教师》,发生在外星舰队统帅与军官之间。地球上到底有没有智能生物?外星人的判断根据是:眼下几个学生能背出牛顿三大定律,说明存在知识乃至智慧的传承。地球逃过一劫。事件背后的大救星,是一位重病在身仍坚持教学的乡村教师。临终前,那位教师对学生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背啊!」
这篇写于2001年的小说,并不完全是一个段子。直至当下,「背啊」——在多大程度上,依然是学生与智识之间唯一的交互方式?我想知道的是:教育者和学习者、学生和智识、智识和世界……是不是有更美、更好、更有效的交互方式?
效仿史蒂芬·平克运用认知科学指导写作的路径,我希望从认知科学中萃取证据和理性,取代僵化的教条;我希望掌握明智的教学原则和工具、并了解它们为何设立,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名师大咖的范本。我想去阅读认知科学运用于教学活动的一手资料,以坚实的认知研究为证,做一个努力积攒认知工具箱的精进学习者。
我的行动将围绕感兴趣的议题展开。包括但不限于:
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合作学习、阅读素养、公共空间里的探索式学习、与孩子讨论哲学、校园霸凌、在地文化保育、教师课研(Lesson Study)……当然,小学生之间的情书、制服熊孩子、王者荣耀,也是我平时会跟朋友们谈论的话题。不过,这些就留给面对面喝咖啡的时间吧!
希望我的文字也能联动起你的思考与行动,让教育这件事情,更美、更好、更有效。
ChangeLog
- 2017-06-20 许豆浆创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