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2)与天道(3),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
(1)文章:这里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可以言传理解的知识。
(2)性:人性,本性等。《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儒家思想在《中庸》之中就有“天命之谓性”的句子。
(3)天道:天命。《论语》书中孔子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言论。这一点在《易经》的《系辞传》中有一些涉及。
【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感悟】
儒、释、道三家的学问能够在中国融合和并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道理在哪里呢?就是他们尽管有许许多多的不同,但也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比如儒、道两家,道家的经典《庄子》中就有许多关于儒家人物如孔子的记述。又如儒家经典的《周易》里面的道理,儒家有儒家的说法和应用,道家有道家的说法和应用。到了宋代,儒家思想中又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和心学。这一章的内容可以说是三家学问都在探讨的深刻道理。
在佛家中,小乘佛教的道理可以说是浅显易懂,在《阿含经》中通过许许多多的生动故事阐明佛家理论,他们把它叫做声闻缘觉乘,这一层面的知识可以对应这一章中的“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佛教一到了大乘佛教,许许多多的理论,比如《金刚经》《楞严经》,就有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对应在这一章的内容中就是:“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在道家中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道是不可言传的,大道无形,大音希声。这些都说明儒、释、道三家在“形而上学”和“形而下学”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需要我们逐层学习研究,慢慢体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