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点什么,可提起笔要写的时候,又不知该从何说起!
那一天清闲的下午,我在工位上拿出小说看,已经不记得看得是《芙蓉镇》或是《局外人》,同事问我:小Zhan你为什么读书,有什么用吗?
突然之间我竟不知该如何回答他,好像确实没什么用,只知道喜欢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去百度,看看网友们的答案,有人说读书像竹篮打水一场空,但竹篮每打一次水就经过一次洗礼,从而竹篮也变得越来越干净。
这有时还挺像我的读书状态的,有些书读过之后只记得自己读过,但是具体讲了什么已经不记得了,也不记得作者的名字。
直到前段时间,我开始准备二级注册建筑师的考试,突然意识到了我为什么读书,也就是为什么早读那些看似“无用”的书,如果说准备二级注册建筑师的专业课的书是为了通过考试,从而获得的升职加薪的直接生活之用,那我如果没通过呢,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我要一次可能又一次的面对这样的不顺利。这可能就是通过读书带给我的坚韧。
生活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在我看来,我要快乐、开心的生活状态,当然并不是我的生活中不允许有忧伤、沮丧等一些负面情绪,但克服这些之后所得到的感悟,从中了解或者领域到一些应对这些负面情绪的方法,即使这方法可能我自己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但我知道,我很乐观,而且我也可以感受到我的乐观开朗的状态会影响到身边的人,身边的人也会将这种状态传递给我,是一个有益的循环。这是可能是读书让我知道该如何享受生活。
我的生活经历是我这样的,在书中的人物的生活状态经历又是另一种状态,如果说我通过读书就体验了书中人物的经历,这样说可能太夸张了,通过书可以让我不只看到生活的一面,小说中是统筹的全局,让我们成为一个旁观者、局外人,可以更好的理解、了解书中每个人的所以与之所以。当书放下之后,我们有时又何尝不是这局中人。如何从这个跳脱出来纵览全局,这太难了,我无法做到,我能做到的只能是尽可能多得站在其他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从而理解他或她为什么那样做,我又该怎么做。这可能就是读书带给我的共情力。
以前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而如今,眼睛看到的真的就是真实的吗,你又怎么知道是不是在管中窥豹,所以请在评论其他人的时候要谨言慎行,舆论的力量实在是太可怕了,人言可畏。现在的社会成虎已经不需要三个人了,一人就够了。讲一个有意思的事,我们屋有四个人,有天G从室外回到办公室,Z问G外面下雨了吗,这个疑问句被G听成了:外面下雨了。可她刚刚才在外面回来,明明没下雨,她就回答:外面下雨了?(一脸疑惑)。H听到的就又变成了:外面下雨了?(略带疑惑,与G相比程度减弱),结果到了T那,就变成了外面下雨了,大家望向窗外的只是有一点点阴,并没有下雨,这是我们应该庆幸我们有窗户能让我们判断是不是真的下雨了,那生活中其他事情的窗户又在哪呢。这也可能是读书让我在需要发表观点时,更多思考🤔不同角度的理性吧。
当然这些东西并不是所有人都通过图书获得的,只是我自己的一些胡说八道,写完之后我可能都已经不这样想了,哈哈哈哈哈。
请记住生活中就是开心最重要,但主语可能不是你而已!(我可太棒了,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哈哈哈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