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读边想象画面“是二年级就提出的阅读要求,这样的语文阅读能力训练应贯穿学生的整个阅读史,最终形成一种必备的阅读能力。这样的要求,不太容易考核,所以很容易被老师们忽视,于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再次将”边读边想象画面“隆重推出。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的课后习题,都从这个方面有了明确的指导:《观潮》一课指导学生把脑海中给浮现的画面和同学交流;《走月亮》一文用“哪些画面印象深刻,和同学交流”作为课后习题;《现代诗二首》则是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说说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最后《繁星》一文引导学生由课内的夜空走向生活中的夜空,说说当时的感受。从这样的安排中可以看出,编者在安排这四篇课文是各有侧重点,并且将“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语文要素在想象上从通过课内文字所引起的画面,到联想生活中的画面;在学生表达上从把文中的画面进行交流,到表达生活中的看到的画面,难度逐渐加大,层层推进,有效落实。
以上是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学习载体和编者给我们的执教思路,但如何有效落实则要我们教师花费一番心血。实话说,这样的语文要素落实起来并不好呈现,没有像读读写写这样的内容易操作好落实,所以很多老师在这个方面都有所忽视。
结合最近一段时间的复习,我也在反复思考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情况。在去年的期中测试题中有两个题目是关于这个方面的考核,学生做完后效果并不理想。深究其中的原因,不外乎两点:1.学生没有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能力。部分学生读完后脑中空无一物,或者仅是零星的碎片,不能称之为画面。2.就算部分学生脑海中有画面呈现,但怎样把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写出来?这就暴露了孩子的语言表达功力不足。针对这两个问题,其实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引领,即有想画面的指导,又有表达的训练。想象画面从课内到生活,画面逐渐丰富,语言训练从说说文中的画面到生活中的画面,依托文本语言,创造自己的表达。现在想来,语文要素的落实真的需要稳扎稳打,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此,我想帮助孩子形成这样的语文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有感情地朗读是把想象的画面呈现出来的最有效的方式。我们一直都强调让孩子有感情朗读,但大家都觉得这样的目标并不能在试卷中呈现,没有下功夫培养的习惯。殊不知,当孩子一个语调把一篇文章读完时,他对文字的理解是没有的,更别提脑海中出现画面了。只有当他对所读文字有感后,才会不由自主的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这样的朗读表现自己的读书所获。这样的朗读,怎么可能没有画面呈现!2.多进行想象训练,并通过引导不断丰富脑海中的画面,使之变得有声有色,而不仅仅是一个个零星存在的物或景。这样的想象训练可以从一个词,一句话,逐渐拓展开来;也可以从一个事物的颜色、形状、特点等不断想开来,说开去;还可以鼓励孩子不断联想周围与之相关的事物,使之成为一副画;最后引导孩子将这幅画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来。读、想、写三位一体,同步进行,在感情朗读中想象画面积累语言,在想象画面丰富画面的过程中训练表达,最终形成必须的语文能力。
现在想来,扎实落实每一课的语文要素真的是语文老师今后应该着重思考的内容。有些看似不可考,不可见,但这种语文素养的提升关乎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让语文真正成为一门滋养孩子一生的学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