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于时间的流逝有很敏锐的感触。我很喜欢他说的“倒计时”,也很喜欢“选择权”这个说法。当主持人问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倒计时的感觉的时候,他回答“高中”,我就是从这里对他另眼相看的。“你原来有更多的选择权,但你现在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小。”这和蒋勋老师说《红楼梦》时的体会是相类似的:青少年在开始时是不定性的,他的选择权很多,他是流动的,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选择权越来越少,选择的成本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被固定了。这句话里我听出了哲学的意味,他大概在学校里是有好好读书的,不是没有文化的那种明星。
“从高中毕业的那一刻开始,我就说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挺漫长,怎么一转眼,我已经十八岁了?然后我就觉得要珍惜上大学的每一天。但是你越珍惜,你觉得时间过得越快。就一瞬间就毕业了。”有这种感觉不在少数。我把它称之为“年龄的劫持”:人的成长与收获和年龄增长速度是不成正比的。时间不等人,岁数是恒定不变地往上加的,可是我们的进步则不然,于是就有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差距感。而且,进步越慢,我们越心虚,这种差距感越强烈。什么叫做愧对生活,就是这种感受。不过是虚长了岁数罢了。如果是麻木不仁的人也是感受不到的,偏偏是我们这种偶尔还会跳出来看看自己的,感受最深切。
他说他清楚地记得自己记忆的开始,早晨,秋裤,泡泡球,整个画面的描述像是一个小说的片段,或许每个人的人生写出来都是一片很好的小说吧(我又想起了《楚门的世界》)。
“我之前所有的东西都像是没有发生过,就像是做了一个梦。”几乎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都是一个梦,甚至于过往都是跌跌撞撞的碎片。我越来越发现那些笃定会一直保留在给记忆里的东西,其实早已经流失在时间的缝隙里了。我以为我会永远记得儿时好友的点点滴滴,会永远记得我的中学时代,会永远记得青春的每一次悸动每一次吃醋,可是到头来都只剩下了碎片,仿佛被打破的镜子,一块一块地躺在记忆深处,可再也拼凑不完整了,而且是拿起一片是一片,难以勾连。连中考高考的记忆都变得非常稀薄了,只依稀记得保温杯里提神的参茶,黑色的中性笔,捏在手里没有吃的巧克力,还有头顶呼呼的风扇和监考老师的脚步。
这种虚无感很奇妙,你可能会迷失,也可能为了找到自己的坐标重新出发。张新成就属于后一种。这种个人历史的虚幻感让他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永远想要尝试新的东西”。他通过尝试新东西拉长了生命的厚度,让每一天称之为一天,让自己心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