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间导读听了4遍,前三次在早晨6点半,可能自己都还不够清醒,这次我把导读做了笔记,好像找到些灵感了。
昨天的消极情绪,除了英语学习和妈妈的身体以外,全都和孩子有关,包括和老公生气,也是怕孩子在外面冻到。谢谢小伙伴们的赋能,我不孤独,我要学着放松。
其实经历过人本训练营的我已经自我改变很多了,昨天体现的负能量也是这2个月以来的仅有的几次。以前和老公吵架都是一礼拜不说话的,这种就是船长说的负向循环:消极认知抑制行动,导致行为回避,继而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负面情绪,削弱内心力量,引发再次行为回避。循环不止,跳不出来。
12.8号中午因老公停车位置不合我意的负面情绪,我自我感觉化解地算比较顺利的。心理过程大概如下:
1.站在宽敞的路边等他,方便他看见,风大,干冷,怕孩子冷,我打了第一个催促电话,告知我的具**置。
分析:开始有了完美的期待,按照我的设想,尽快且顺利接到我们娘俩。
2.他从马路对面经过,没有看到我们,我开始负能量积累,回忆“上次在海洋馆门口就没看见我们,让我抱着睡着的孩子,大热天走了一大截。”
分析:原来是上次的事情没有表达情绪,久久不能释怀。
3.他打电话告我他的位置,我的负能量开始涌动,“早就等你了,告你在西南角,专门打电话详细和你说了,包括在哪调头!这么冷的天等半天,还得走这么一大截!”
分析:我的沉默成本在作祟,如果我在商场里继续和孩子逛,等他过来再出来就不要等也不受冻了,是不是自己就不会生气了?可是我为什么要提前出来?因为商场位置在市中心繁华区,我怕外面不好停车,人行动比车要方便。好,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4.带着孩子走过去上车了,就开始说这个事情,他开始解释,以为我说的是东南角。好,那东南角怎么变成东了?他又说,后面有辆公交车一直按喇叭,他没办法停,只能继续走并右拐。没有丝毫歉意。
这个阶段我的心理活动就比较复杂了,对于他说的情况,我第一反应就是“你人笨就算了,还找借口,毕竟右手边就是某学校大门,可以右拐停下来”。当我意识到自己的自动思维又开始浮现,把对事的认知又套在了这个人上时,我的愤怒开始松动。“老公车技本来就一般,开车容易紧张,我也预想到会出现这个状况,已经这样了。”他应该也意思到了自己的一点问题,只是不愿意承认。那我也算了,不能要求别人面面俱到,何况这本来也是他的弱项。我在拿我的强项和她的弱项比较。好了,接纳他人了,平静了。
沉默一会,我的愤怒好像化解不少。然后我的注意力放在了自己身上,这个事情我为什么总是需要自己转几个圈子才能回归?意识到自动思维的局限,考虑对方行为背后的原因,对原因进行分析并尝试理解和接受,然后开始消除负面认知,化解负面情绪。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几分钟时间,而不是几秒钟。这应该就是那个艰难的过程,思维重新建构确实需要过程。接纳自己了。
后来在路上老公说今天总有车在后面按喇叭,我说你开车太肉了,我坐在车里都着急地不行。变道不打转向,拐弯磨磨蹭蹭,经常压线走……我都担心我的生命安全。〈附:我是少有的开手动档,车技较高的girl〉我说出这些之后好像心情愉悦起来,好像在说“我行,你不行”!天哪,我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啦!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哈里斯认为人际模式可以分为四种,:我行,你不行;我不行,你行;我不行,你也不行;我行,你也行。前三种都是不健康的人际模式。“行”的一方相当于父母,“不行”的一方相当于孩童。
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我的孩子以后会不会遭殃?我这么强势,非得对方认错,diss对方有快感。
那我平时为什么鼓励孩子犯错?我不是一个给予孩子爱与自由的妈妈吗?这个分析结果和现实合不上啊!那继续看看其它事件。
对婆婆唠叨有些许不满的原因,是对公婆带老公哥哥家的女儿的做法完全不认同,哥嫂上班忙,孩子完全交给老人,孩子4岁多哭闹不止,经常生病,稍微感冒流鼻涕就喝药,发低烧喝药,退烧了还要喝药“巩固”一下。然后包办孩子的大小事情,包括吃饭。所以他们三个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都很考验另一半。我想让婆婆唠叨我带孩子,其实,我的内心也是“我行,你不行。”
但是,公婆家的孩子们生活很乐观,没有我家的争吵,我妈好像就是那个“我行,你不行”的人。我在模仿我妈。
我婆这种替孩子包办各种事情也是“我行你不行”的表现,所以我老公也在模仿他的妈妈,我们都觉得自己行,对方不行,所以才会这么争论不休。而我现在在学习,意识到了这个事情,可是老公不学习意识不到,那以后我建立“我行,你也行”的健康人际关系,我可以影响到孩子,但是我可以影响到另一半吗?留个彩蛋!
同理,英语课程和我妈的病症也是我假象的那个敌人,它们不符合我的期待,违背了“我行,你不行”的自我认知,导致行为回避,于是引发了我的消极情绪!
豁然开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