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妹妹说要考研,目标院校是北京师范大学,问我能不能帮她找个学长或者学姐,了解一下学校和导师,看看是否合适这个学校。
随后我电话联系了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高中同学,没有表明来意的时候,还有些亲切,当我提到想让我妹妹联系她帮忙时,她开始有些结巴,应该是自己想拒绝却又不知道怎么拒绝吧。
意识到之后,我把话题转向了叙旧,给彼此一个考虑的时间,好不让彼此尴尬,随后就再也没有聊过这个话题,简单叙叙旧,结束了聊天。
妹妹目睹了整个过程,讲实在话,一个姐姐做到这个程度,那一刻,我确实有些脸红。
妹妹有些生气的问道:“我只是想向她了解了解学校,又没有很麻烦,她为什么这样?你们不还是同学吗?”
我尴尬的说道:“曾经还可以称同学,现在可能不行了。”
妹妹可能还不明白,这就是一个“穷亲戚、富亲戚”的道理,我需要她,她却不需要我。
1
我们普通人总会有一种“错觉”或者说“共识”,我们会觉得医生、教师、律师这三个职业高人一等,受人尊重,也值得我们尊重。
然而本质却是,这三种人,是每一个人的刚需。
尊重他们是因为我们需要他们,当他们不被我们需要时,我们也不是没打过他们。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一个医生的人脉有多大?”
回答大多是在说,只有你病了,需要某一个医生时,或者需要医生帮你与其他医生搭线时,医生才“有人脉”。
只有在被需要时,医生才有人脉。
任何人,任何职业都是如此,谁都不会天然自带人脉,自己的价值才带有人脉。
但病总有治好的时候,学总有上完的时候,官司也总有打完的时候。
保持医生、教师、律师三种职业持续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在这个职业作用之外的东西,是他们自身足够优秀,能够凭借职业维持与其他人的关系,而这些其他人又以他们为中介被互相需要着。
2
有句话说:“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而我觉得,其实每个人都能陪你走完一辈子,但你要明白,不仅是别人陪你,更是你陪别人,只有他一直需要你,他才愿意陪你走完一辈子,而这需要你不断的努力,保证自己不贬值。
小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和人"绝交",但大多过不了两天,有时甚至十几分钟就会和好。
或许并不是因为我们天真善良,记性不好,愿意原谅别人。
而是因为我们骨子里就明白,在那个阶段,如果不能和他一起玩,我就没人玩了,我会无聊,会难受,我有困难了,会没人帮我,说得简单点,我们小时候就明白,我需要他,所以我要“拉拢”他。
我们真的原谅他了吗?细细回想自己小时候几次刻骨铭心闹到“绝交”的时刻,是否记忆尤新?是否比那些欢乐的时光记得更加深刻?只是时间和经历,慢慢抹平了那个缺口。一路走来,发现,最知根知底竟还只是儿时那几个朋友,于是也就罢了,犯不着计较了。
连小孩子都明白,利益比对错重要,大人的世界里更是只有利益,没有对错。
人与人的联系,很少是感情,大部分都只是交易。
别把被人看得太重,也别把自己看得太轻。
不要高估和任何人的关系,别人都是最不可倚仗的不确定性因素。
靠的住的永远是自己,是自己的能力,是自己的价值。
“很多感情,处着处着就淡了;很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作者-
如是笔记,有温度、有认知、有干货的如是笔记,微信公众号:如是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