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开篇是从三家分晋开始,三家分晋同时也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春秋时期可谓礼乐崩坏,君不为君,臣亦不将臣,君耍臣,臣弑君,可谓常事。但这些已经被史官所记录下来,以宁可被杀,也要保住礼乐之理,可以说是战国时期史官的敬业之高和气节。
也许这就是史官反映出来的信仰或者原则,按照内心的笃定,做出一个人一个史官的基本原则。
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之;
智伯又求于蔡、皋狼之地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资治通鉴》战国时期,一切的变化都可能发生,没有任何东西是不能逾越的,晋国从晋文公掌权执政后,多年的内斗,只剩下智氏和赵魏韩三家,晋国国君已经是傀儡,智氏独掌大权。
但这背后是暗流涌动的祸心,赵襄子不满智氏的一家独大,借助智氏的傲慢、愤怒,联合韩魏两国,吃掉了智氏,瓜分晋国的土地。
其实,你会发现三家分晋,这一些的源头除了赵国君不甘,更多的是智氏的傲慢、无礼、和自以为是。
傲慢、愤怒除了让人失去基本的判断和理智,似乎实在没有其他什么实质的用处。
生活、工作中,被激怒不是一种好的现象,那是你失去理智的开始,更是你在为人处事中露出破绽的开端。
02
1、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2、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
絺疵提醒过智伯,要对韩魏两家有防备,防止两家倒戈,但是智伯却并未听进去,不以为然的反驳:我是晋国的老大,谁敢反我。并且智伯还把絺疵的话直接告诉了韩魏两家,此时只有絺疵觉察到了危险,逃到齐国避难。
司马光说,智氏的灭亡,是有才无德,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一个无德且傲慢无礼的人,有怎能听进去别人的建议或道理呢?
身处高位,尤其是创业们,不要恃才傲物,这个世界哪有那么多的人间清醒,即使你的才能很高,懂大道知天理,但身处高位,你的判断就会被受到影响,一层薄纱。
兼听则明,是核心利的基本。
最后
冯唐老师说普通人到底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呢?
无非两点,如果你志向远大,德智行天下,它告诉你如何行天下;
但如果不得志,你想独善其身,也能学会趋利避害在乱世保全好自己,还能有所坚持,太太平平地宅在家里。
一个人可以不屠龙,但不能不磨剑。
无论是对工作还是生活,都要时刻准备着,等待下一个机遇的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