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人生格局的修炼
“功利”是阉割教育的利刃

“功利”是阉割教育的利刃

作者: 杏坛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18-08-12 16:13 被阅读16次

    按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去。

    “利”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禾”代表谷物,“食色性也”,民以食为天,有了它,就无需忍饥挨饿;“刀”带有戾气,暗含着破坏力和杀伤力。面对成熟的谷物,只有用刀方可收割,才能为人所用,这是自然之理。反之,如果谷物不熟,人类为了满足自己一时之需而揠苗助长,只能把事情推向预期的反面。一言以蔽之,万事万物只有遵循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按照其自身发展的流程,不像植树专家郭橐驼所指的一般碌碌之辈植树对待树苗的方式,而是顺其天性,世间才会少去变质变味的现象。

    “万物皆有法,有法皆可依”,这当是通识性的常识。因为有了这个常识的框定,所以这个世界基本上才能按照既定的程序往前发展。一旦“法”被漠视,乾坤倒转,四季界限就可能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发生错乱。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性事务,因为其带有特殊的属性,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就表现出独特的程式:作为动词,教育表现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流程;既然是动作,就需要有行动的工具和动作的指向;而作为一个名词,教育则包含着化育人性的意蕴。从概念属性上分析了教育,下面再看看教育特殊性所指:从教育涉及的对象看,它是立体多元的,简单的由施动者、受动者、宏观调控者三个部分组成;从指向的终极目标看,教育的落笔点是人,是对人的教化与改造,是把人类从荒蛮愚昧的大漠中引入到开化文明的世界,让受教者不仅能够享受到既成的文明成果,还能够主体性地参与到推动文明发展的行动中。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教育与一般性的社会性事务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不仅仅是外在的呈现形式,更多指向的是其内在发展的规律性。由于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作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不可能按照统一的模式,按照事先预设的框架展开;再则,人的成长与发展是过程性的,而且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一般性的产品加工生产,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能够调动生产的积极性,在单位时间就尽可能地多产出,在技术条件得以保证的情况下就可能生产出更多的合格品,甚至是优质品。但是,如果以同样的生产思维经营教育,由于媒介的特殊性,加工对象的特殊性所囿,有可能出现产出与回收严重失衡的尴尬。

    可是,就是这么众人皆懂的常识在接受现实的检验时,却被公众严重地漠视,甚至把它视为笑柄。纵观当下教育领地,由于挥动的隐形考试指挥棒释放的巨大威慑力的作用,有机会参与此项游戏的相关方都会从自我需求的角度使尽浑身解数地把自己的意志力施加到教育上。

    他们之所以如此近乎痴迷和疯狂地在教育搭建的平台上刷存在感,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被功利加持。围绕教育,相关的当事方所处的位置不同,选取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对其投注的心理期许也千差万别。不过,纵使形式眼花缭乱,但是褪尽外在的包裹,回归到内在进行审视,大多数具有共同的属性。就基础教育阶段而言,由于牵扯到升学(尽管从官方层面三令五申严禁以升学作为办学的终极目标,但打着素质教育的大旗,干着应试教育的大事在教育领地随处可见),在生存压力的逼仄下,学校要存在和发展,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的执行者要在业界拥有更多话语权,必须用真材实料说话。摇旗呐喊响彻云霄,但掀不起一丝涟漪,不可能让业内人士对你刮目相看。于是,在教育的天空下,“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喧嚣与热闹就成为一种必然。

    教育的领导者虽然是行家里手出身,但一旦居 “要路津”之后,就忘记了作为草根在草创时的“教育初心”。不论形势多么严峻,但没有升学率,没有亮点,讲的天花乱坠也不行。当“成王败寇”成为评价教学管理者和教育的执行者的标准时,教育不想变得“乌烟瘴气”都难。为了荣誉,为了扬名立万,由社会、学校和家庭组成的三维“刀俎”放在学校险要的位置不同学段的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扮演起“鱼肉”的角色。为了给父母争光,为学校添彩,为老师争面子,不论在家是小皇帝还是小公主,当他们跨进学校的大门,“正襟危坐”于教室之后,他们就变成了现代的“精神包身工”。尽管衣食无忧,虽然拥有自由之身,但头顶之上悬着的承载着学校、老师和家庭厚望的隐形利刃释放出来的刺骨寒光,让他们只能像敷上魔咒一般机械性地在书山学海中攀登遨游,寒暑易节,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教育重在引导和化育,通过不同的媒介搭建的平台让受教育者的天性能够得以发展,其潜在的创造力能够得到充分的挖掘,这才是教育正本清源的回归。可是,现实的境遇则变成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和创造力在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框架式教育模式”的框定下慢慢被驯化成统一的模板。在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面前,他们只能以军人的天职般按照既定的路线一步步蠕动。一旦具备了成为技术性的“工”的特质,具有了安身立命的资本以后,就可以在“夷而近”的地方欣赏多数人都能够欣赏到的风景。至于“异想天开”的“奇思妙想”,在他们身上似乎找不到踪迹。

    “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人识得文字,要么受教于儒家的做事,要么得益于佛家的修心,要么受益于道家的做人。但在速度和激情成为普罗大众生活的主旋律,数字的成功学变成世人趋之若鹜追逐的“葵花宝典”的大背景下,很多读书人更多还是怀有浓烈的“士子情怀”的。作为 “士林”中的一分子,不论是教育的管理者,还是教育的执行者,他们或深或浅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直接表现就是,他们把“立功、立德、立言”作为践行生命价值的最高追求。俗话说:“在官言官,在商言商。”推而广之,“在教育言教育,做教育就依靠教育”。当“如何假教育以扬名立万”成为指导教育的经营者经营教育时,教育要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受教育者要想彰显天性——“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也就变成了痴人说梦。“人生只不过是居家,出门,回家。”对教育的教育者而言,在“居家”的时候沉淀好自己,在“休养生息”中涵养好从业的“情怀”,然后戒除俗务陈杂的裹挟,“不忘初心”地“出门”,慢慢前行,最后“回家”时才能无怨无悔地对自己说——我没有辱没师者的称谓。

    最后谨记《大学》开篇箴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安徽省霍邱县陈士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功利”是阉割教育的利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is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