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想法简友广场
【探展】“御苑风华文物展”——品味传世珍品的老味与新趣

【探展】“御苑风华文物展”——品味传世珍品的老味与新趣

作者: 罗Amy | 来源:发表于2020-01-22 12:23 被阅读0次

在北京西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它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不仅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别致精巧,而且里面藏品无数,世间罕有。

早在颐和园前身即清漪园时期,记录在册的珍品就达4万余件。鸦片战争后,清漪园被毁,里面的奇珍异宝不止一次被劫掠,直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漪园重修,园内陈设才再次被充实。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后,颐和园内的文物藏品有4万余件,除铜器、玉器、瓷器、书画、古籍等,几乎涵盖了中国传世文物的所有门类外,还有当时不少外国使节敬献的贡品文物,可以说颐和园不仅是一座皇家园林,更是皇室贵族藏品文物的博物馆。

作为晚清时期的皇家园林,这里曾是慈禧太后在晚年重要的居住场所,如果说故宫承载了一个皇族的荣耀,那么颐和园便是这个皇族衰败的见证。

这座行宫究竟经历了怎样不平凡的故事呢?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御苑风华——颐和园文物展”找到答案。

走进展厅,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张颐和园全景图,在这张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颐和园的全景:近处有十七孔桥、文昌阁、佛香阁,远处则细致地描绘了玉泉山、稻田等景观。

没有人可以确切地说出这幅全景图的作者,更没有人知道这幅画的创作者当时是站在哪个位置来进行观察描绘的,而且在当时科学技术还没有发展到可以用无人机航拍,但这幅画的创作者却用他高超的绘画技艺,让世人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清时期颐和园的全部状貌。

这幅字画是光绪年间由慈禧太后本人绘制的菊花图挂屏。整幅画长157cm,宽69cm,画中央并蒂生长着两簇菊花,红菊似火,白菊如雪,相互辉映。

画的一侧还有当时的清廷重臣、教育家张百熙题写的一首诗:

亲见红方捧日祥,
灿然正色丽中央。
上林嘉卉非凡品,
高过群花在晚香。

提到张百熙,可能鲜少有人知道,但若是提到“京师大学堂”,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

1902年,正是张百熙以“管学大臣”的身份“上溯古制,参考列邦,兼取其长”,拟定了京师大学堂、考取入学、高等学堂等六个章程进呈清廷,这个章程随后以“钦定学堂章程”的名义颁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

改变了沿袭数千年的教育体制,能在慈禧的御制画卷上提诗,光以这两点,就足以可见张百熙在当时的清政府是何等重要的人物。

在晚清时期,尤其到了光绪年间,由于战乱导致主权丧失,割地赔款,再加上连年灾荒,清政府的财力已大不容从前,但烧瓷工艺仍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展览中我们看到的“永庆长春”款、“储秀宫”款、“大雅斋”款等瓷器,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其造型设计、色彩搭配和纹饰描绘仍然堪称上乘精品。

比如这件“永庆长春”款斗绿地墨彩加粉彩花鸟环耳瓷瓶,它的整体造型挺立修长,瓶身上的紫藤花配上一只白色的小雀,既雅致又灵动。肩颈处堆塑的一对璃龙衔环耳更是整个瓷瓶的点睛之笔,如锦上添花,使得整个瓷瓶多了几分皇族的贵气。

“外行看热闹”,对于许多参观者而言,看到的是这些瓷瓶精美的外形和灵巧和精湛的制作,但“内行看门道”,稍懂古代瓷器的人会更关注那些鲜为世人所注意的瓷器款式。

“永庆长春”、“大雅斋”均是光绪时期官窑瓷器吉语款,这类瓷器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以灵禽花卉代替了过往官窑常见的龙凤和缠枝花卉纹饰。

而瓷器底部通常都会用矾红彩来书写,一直到民国,在民间仍然常见仿“永庆长春”的官窑款。

瓷盒、玉如意、牛角梳、头刷、茶壶、瓷杯……这些精巧的小件物品,虽然体积不大,但都大有来头。

它们大部分是慈禧太后寿诞时的各种寿礼,这些寿礼物品也是颐和园陈设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多以“福寿”为主题,虽然物件不同,但都表达了“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美好祝愿。

这个“黄地粉彩描金'万寿无疆'纹瓷盘”是光绪年间进献给慈禧的寿礼,它的内壁以黄釉为底盘,内有“万寿无疆”四个字,同时配以彩云纹、绶带纹作为装饰,整个瓷盘布局工整匀称,让人不得不佩服制作者巧妙的设计和精湛的技艺。

“七宝烧牡丹纹皂盒”和“七宝烧花蝶纹苹果形浅盘”是展览中我最喜欢的两件藏品。

“七宝烧”是日语中对金属珐琅器的称呼,据说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添加了七种珍贵的材料,所以得名“七宝烧”,因为这种烧制工艺源于中国的景泰蓝,人们也将七宝烧称为“日本的景泰蓝”。

16世纪末,日本工匠在模仿学习景泰蓝制作工艺的过程中,无意间创造出了这种工艺。它以金属为基体,表面装饰则以石英为主要原料,并结合其他颜色烧制而成,因此成品具有色泽明快、璀璨华丽的特点。

由于七宝烧集中,由于七宝烧体现了日本陶瓷的特点,所以通常被作为日本外交的首选礼品。

在光绪年间,“七宝烧牡丹纹皂盒”和“七宝烧花蝶纹苹果形浅盘”以及其他七宝烧工艺品一并作为贡品进献给慈禧作为寿礼。

在灯光的映射下,它们闪烁着明亮却不耀眼的光泽,无论是娇艳的牡丹或是起舞的蝴蝶,此刻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者的眼前,让人似乎可以闻到花儿的芳香,看到翩翩彩蝶。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慈禧太后开始在颐和园接见外国公使及夫人,于是颐和园又多了一项功能——游园外交。

为了符合外国人的习惯,颐和园内除制备了西洋的餐具和家具外,还将原来清漪园晏舫旧址的中式舱楼改建成为西式石舫来作为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所。

当然,“礼尚往来”,在这一时期慈禧也收到了各国赠送的国礼。

除了前面提到的“七宝烧”国礼外,欧式钟表摆件也是展览中的亮点。

这些钟表造型各异,但都设计精美,有的像灯塔,有的像轮渡,有的像火车,这些展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西方工业革命在迅猛发展的态势。

这些钟表摆件出产于一个多世纪以前的欧洲,曾经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从此便在中国落了脚,它们曾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而此刻,它们被静置在展柜里,用无声的方式向世人讲述着一百多年前的故事。

现如今很多城市都兴起了一股“博物馆热”,一时间,博物馆也成为了“网红打卡之地”,人们在这里参观、拍照,忙着发微博、发朋友圈,但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静得下心来欣赏里面所陈列的传世珍品呢?

在我看来,博物馆并不同于那些网红打卡地,因为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历史,这份神圣与庄严是任何网红打卡都不能比的。

下一次,不妨带着一份敬畏之心走进博物馆,不止拍照,也请读懂那些藏品背后的故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探展】“御苑风华文物展”——品味传世珍品的老味与新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iuz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