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
因史料搜集法生文学史研究之小见

因史料搜集法生文学史研究之小见

作者: 潇湘夕岚 | 来源:发表于2015-03-15 22:13 被阅读79次

        不读翦伯赞《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一文,不能知“文史不分家”一说的深意。此文原载于1946年10月1日出版的上海《中华论坛》二卷三期,我看到的文章收录于北京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翦老《史料与史学》一书。

        “文史不分家”一般就是说史书也包含文学性,文学也具有历史内涵,所以读历史或研究历史,也须懂点文学,而读文学或研究文学,也须懂点历史。却似乎鲜有人从方法论的层面揭示“文史不分家”的道理。

        所以,翦老此文之可贵,即在于他在做史学时对史料搜集方法的积累和总结,对于研究文学史的人同样具有非凡的价值。

        文章分五个小结,由此可见史料工作之层层递进之逻辑,此一点便先为文学史研究者所借鉴。第一节《史料与方法》中说道“要使历史学走上科学的阶梯,必须使史料与方法合而为一。即用科学方法,进行史料之搜集、整理与批判;又用史料,进行对科学方法之衡量与考验。”而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中关于史料与目录学、辨伪学、考据学的关系,更是引起文学史研究者高度注意,因为对他们来说,文献学的基本功(目录、版本、校勘、笺注)乃进入文学史领域的必要工具。第五节是关于怎么将搜集到的史料进行最后整理成型,如何从史料里提炼出史学原理,以及从史学原理里提炼出历史的法则,再回过头用这基本的法则去陈述贯穿史料。这点启示我们,研究文学史不仅仅是了解客观知识,更是需要在这些片断的知识中提炼出文学发展的深刻规律,即文学理论,此为文学史研究的归宿。

        我认为翦老此文,直接可以为那些备课时间不足的老师提供讲义了,就像姚蓉老师《明清诗学研读》专题课,即以其导师王兆鹏先生之著作《词学史料学》作讲义。方法周全精到,例论详略有别,作为方法论的入门,可谓绝好。

        引申到文学史研究上,我总结有如许可取之点:

        一者,文学史研究应以文学史料搜集为基础,文学史料搜集时应一次专攻一书,每书按文学史料性质(如按文体分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分若干次进行,最后将从各书搜集来的文学史料,不以其来源,但以其性质,再为类别分成小组。最后将各小组文学史料以时间先后顺序编制,使史料成为反映文学演变的序列;

        二者,文学史料亦是真假参半,鱼龙混目,需要用辨伪学和考据学的知识进行择别与辨证。记得上课时姚蓉老师说文集校勘这一块时,举了一个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历史,说是此诗不能确证为陈所作,而经某学者考证,原为陈友人于其诗集后偶题,后辑诗者未加鉴别即定为陈作,若确然,可谓误人千年,则陈子昂之文学史地位该彻底推翻了。不过,这样的例子在文学史上并非偶见,可见在做正式研究以前先过好史料鉴定的硬关何其重要。

        三者,文学史料本身即可成为文学史演变的线索,需要明具慧眼,将类似的文学史料做一定的综合、分析与比较。例如读唐圭璋的《全宋词》,他是按时代顺序将各朝词人的作品总汇在一起的,每个年代的作品都会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的独特性来,我们可以选定某个方面为研究的目的,然后分析其在各个年代版块中出现的比例,差别不大的几个年代,就从具体的作品比较看其间细微的个性,差别显著的几个年代,通过比较作品就要分析造成差别的原因,这样就更加凸显研究的深度了。

        四者,依靠考古学的成果辅助文学史的研究,例如博物馆的竹简帛、殷周的青铜铭文、敦煌的藏经洞,汉魏的壁画等等,往往解决一些因纸质文献不足而造成争议的文学史难题。当然这种方法也对研究者的古文字学素质要求很高。

        五者,史料已备,只欠理论。那就从丰沛的、可信度较高的史料中,采取“高温炼铁”的方法,提炼出一条文学原理。再从若干条文学原理中,高温蒸发出一条文学的法则。于是反过来用文学的法则引导文学史的编写,文学史料便从平面变得立体、分散变得系统、无序变得有序、僵硬变得生动了。

        以上五条,我以为皆为研究文学史之必要准备。其中以第二条最有难度,毕竟辩证与考据的功夫需要穿越文献瀚海的勇气和积沙成塔的精神,皓首穷经也不足以臻。第一条和第三条最易,也最易忽视,应将这种基本的逻辑分层意识贯穿到我们每一天每一刻的读书和思考中,久之必不悔。第四条提醒我们平时还要扩大视野,也要留心书本以外的材料,可谓无处不学问。第五条,高度的抽象宏观能力,这就是说,书一定要多多地阅览,唯有博学,才能有大见识,才能发现别人看不见的风景。

    (2015-01-21 15:26:19)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因史料搜集法生文学史研究之小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ki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