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作者: 遥不可及_8661 | 来源:发表于2020-07-13 11:39 被阅读0次

    今天,时间君想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看看能否聊出新意,那就是,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其实这个话题被讨论也有几十年了,时间君小时候,也就是三十多年前,社会上就在讨论,到现在也没休止。

    这么多年,时间君也一直在有用与无用之间摇摆,有时候觉得有用,有时候又觉得没什么用,至少对挣钱来说,没什么直接收益。

    现在,时间君觉得,读书是否有用,有什么用,对每个人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是否要读书,取决于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时间君又要开始讲故事了。

    话说时间君小时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物资还不太丰富,能保证吃得饱穿得暖,但是想干点别的,就没有余钱了。

    妈妈是共和国同龄人,非常喜欢上学,却因为社会大势,上到初一就没有学可上了。

    后来机缘巧合读了中专,却一直遗憾书没读够,所以在时间君小时候,妈妈就有意识地培养时间君和妹妹读书的习惯,尽最大的能力买书,通常买书店的打折书。

    也撂下一句话,时间君和妹妹能读到哪,她就供到哪,后来妹妹险些读了博士。

    现在时间君能想起来的,是小时候家里订了月刊《儿童时代》,里边有很多知识和美文。

    记得有篇文章讲到水杉和银杏是植物界的活化石。时间君在老家从未见过这两种树,倒是在北京,银杏很常见,地坛公园、钓鱼台国宾馆墙外、三里屯,各有一条银杏大道,一到秋天金黄色一片,美极了。

    网上找了张比较真实的图,时间君自己拍的没有这张规整。

    奥林匹克公园西北角还有一片银杏林,树龄短一些。怀柔红螺寺有两株千年银杏,一雌一雄,名气特别大。银杏的果子能入药,是好东西,好多大妈都去捡,缺点是特别臭。

    前年在厦门万石植物园,时间君见到了水杉,笔直的树干特别漂亮。

    这是前同事几天前在北京植物园拍的水杉林,时间君在厦门拍的没这张漂亮。

    每当在现实中见到小时候在书上看到的事物,时间君都会小小激动一会儿。

    小时候看的书,还记得有《秃秃大王》《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都是张天翼的童话书。

    现在回想张天翼的书不是给儿童读的,实在是太暗黑了,会吓坏小孩子。

    小时候还有不少小人书可看,有大阪的妖怪故事,有射雕英雄传、敌后武工队,都不是成套的。

    还在姥姥家看过中国神话故事,讲黑龙江是怎么得名的。

    对时间君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是《居里夫人传》。居里夫人是波兰人,她和二姐都在巴黎大学读书,二姐学医,居里夫人学数学和物理。

    二姐特别会生活,总是把房间布置得舒适温馨。居里夫人为了完成学业,不敢在二姐家住,因为太舒适了。她自己住没有暖气的阁楼,常常学到忘记吃饭,后来病倒了,还是回到二姐家休养。

    时间君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小时候,这本书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家里没有新书可读的时候,就把现有的书一遍一遍地读。去亲戚家串门,时间君也是到处翻有什么书可看,常常蹭表弟家的郑渊洁童话。

    初中开始读琼瑶席娟的小说,高中读金庸全集。读同学的《穆斯林的葬礼》,半夜哭得稀里哗啦,也曾一天一宿读完一本《薛刚反唐》。读《红与黑》,根本看不懂于连在干啥,那时完全不了解法国大革命。

    最喜欢的是《傲慢与偏见》,好读,而且书中有绅士的达西先生。也喜欢读《飘》,因为那时还看了电影《乱世佳人》。《呼啸山庄》《荆棘鸟》《理智与情感》《爱玛》,相比之下就一般般了。

    上大学后,和妹妹大学舍友的一番对话,让时间君惊觉原来写不好作文是因为读书太少。

    妹妹舍友家在赤峰,小时候家住图书馆附近,每天被家长扔在图书馆,就读各种书,文科成绩一直很好。

    时间君从小怕写作文,小学时记叙文常常憋不出,散文更是没有真情实感。高中开始写议论文,情况好转不少,起码能下得去笔了。

    唯一一次拿得出手的作文,是在高中时期。某学期语文期中考试,作文题是根据一首古诗写议论文,时间君写了看事情不要以偏概全。成绩公布后时间君的作文全年级印发,语文老师在课上做范文朗读,生平头一遭。

    那次考试,是和其他县的高中交换试卷,作文题全年级同学审题都跑偏了,不及格,时间君是唯一的幸存者。

    在文中,时间君举了刚从政治课上学来的看问题要全面的例子做论据,语文老师读完,有同学说这个例子我们也学了,没啥了不起的,老师说那为啥你不写到作文里呢?

    聊了这么多往事,是因为发现一个现象,小孩子的求知欲真的是无比的旺盛,年少时期是阅读学习的最佳时期。

    时间君有年回老家过年,表弟家的小侄子,时间君带了一天,教他各种常识,还给他画闹钟,教他认字、认温湿度计。

    到了晚上各回各家,小侄子跟着表弟走到马路上了,小手还一直抓着那张纸不撒手。

    从小侄子身上,时间君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候求知若渴的样子。小时候有大把的时间,却接触到很少的书,长大后能接触到很多书了,却因为心思不静,有功利心,反而不知该读什么书好。

    工作后结识很多同事,遇到天文、地理、历史、军事、文学其中至少一方面好的同事,同事侃侃而谈时,时间君都会星星眼。

    刷短视频,一只猫都可以做到,而阅读一篇长文,却需要十几年的教育。

    人类文明太璀璨,学科体系太浩繁,而我们一生所能触及的,只是沧海一粟。

    读书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可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有那么多书可以读,有那么多知识可以从小就接触到,时间君特别羡慕两岁多的小外甥,这么小就有这么多好玩的书。

    在职场上,语言和文字运用能力如何,有时体现在和同事沟通工作时,能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有时体现在书面上,最基本的是能不能写好一篇工作总结。

    而且,谈吐是否思路清晰、描述准确、内容得当,也是自身形象的一方面。

    十多年前,时间君刚来北京,全公司还有另一位研究生学历的女同事。

    后来有位90后女同事偷偷跟时间君说,同样是研究生,怎么那位女同事聊的只有儿子昨天吃了什么,婆婆今天办了件什么糊涂事,天天全是这个,怎么看都不像是研究生毕业的呢?

    那时还没有诗和远方的说法,现在想来,那位女同事当时脑子里就是只有眼前的苟且,而书,尤其是一本好书,就是诗和远方。

    这里不是在贬低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但是避免让自己完全陷落在生活琐事中,人间或许会更值得一些。

    有人可能说,小孩子能读懂什么?

    可是从时间君的经历来看,孩童时期小孩子时间最多、也最愿意探索这个世界。

    儿童时期接触到的信息,对三观的形成,影响是巨大的。

    在古代,读书是士大夫阶层的事,底层民众根本摸不到书,所以世代翻不了身。

    隋唐时期,有了科举,底层有了上升的通道,所以才有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全家改变命运。

    明清时期,南方在科举考试中完爆北方。南方有很多富足且有文化的家族,底子足,往往藏书上万册,甚至有藏书楼。而且历代都有人在朝廷做官,熟悉科举套路,读书的孩子无论比例还是数量,都远超北方。

    当时福建和浙江这两个省的书院加起来,数量比全国都多。

    金庸大师出身浙江海宁查氏大族,书香门第,套用如今官二代、富二代、拆二代的说法,金庸大师应该是知N代。

    金庸大师从小博览群书,古文功底深厚,所以在香港《大公报》写专栏连载武侠小说时,不但平均每日千字挥笔即成,而且文中儒家经典、佛学典故、道家心法、五行八卦、庙堂争斗、江湖侠义、家国情怀、大好河山,皆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时间君愚见,金庸大师之所以著作等身、成就非凡,就是因为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书,而且一生不断阅读。

    《鬓边不是海棠红》里的杜七爷杜洛城,出身翰林院世家,几乎包圆了北平时报的专栏,连总裁薛千山都是他的迷弟。时间君感觉,杜七爷颇有民国文人的风采。

    现在义务教育的普及,就是打破家庭的社会基因,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突破父母的天花板。

    梁文道说:“不保证成功,不一定有用,知识只是点亮世界的灵光。”

    而获取知识,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读书,可以是纸质书,可以是电子书,可以听书,只要觉得有收获,不必限于形式。

    读书对于工作、事业、赚钱,或许只是锦上添花般的存在,但对于个人本身的意义,无法估量。

    知乎上对读书这件事,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读书就像是你吃一个桃子,桃子吃完了,桃核扔了。你以为一切都已经结束了,但第二年才发现,桃核破土而出,长出了新的桃树苗。”

    而文雅一点的说法则是,“读书最好的目的就在于,你会发现凭借自身阅读构建起来的小世界,能以体恤式的温柔,消解自身的苦难。”

    最后分享一下文首歌曲《一生之书》的歌词,各位瓜友看看美不美,与歌曲一起服用,效果更佳。

    孤灯暖透千遍 泛黄的馨香难掩

    一句句蔓延 在眉头心间 

    岁月的长篇 描摹了灵魂的鲜妍

    你语笑如嫣 我牵你的手流连

    一页拂动心弦 万卷锦绣入眼帘

    隽永留香缠绵 为你凝成书签

    初心遇见箴言 灵犀才相通千年

    千行浓墨深浅 等你心灵破茧

    续写一生经典

    (配乐版阅读请移步微信公众号:一点五倍速时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la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