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不说读,而说练习,是有原因的。
很早前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有个很好的印象——“嗯,不错,好像挺有道理”——然后,就放在书架上了。
直到前几年参加读书会,重新一章一章细读,又听一群人分享自己的故事,然后自己每天观察和思索,并做思绪记录,才发现这书不是用来读的,是一本需要坚持练习的“功法”——六脉神剑也好,独孤九剑也好,只看看剑谱和口诀能有什么用?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可是只练习这一项,又远远不够,心的变化是观念上的,是想法的变化,这是最难又最易发生,也许就是看机缘了。
比如,单是接受“我们常常用暴力的方法沟通”这一个观点,就已经是个门槛了。
也许有人会说:别说“暴力”了,我就算受了委屈也只是自己默默流泪——不关心自己的感受,不关心自己的需求——这也是对自己的暴力行为。
更多人会觉得,我怎么会“暴力”?就算是生气时脾气不够好,但是从来不打人呀。
行为上的暴力容易被看到,但是,沟通时的忽视、言语上的斥责、态度上的冷漠……这些“精神上的暴力”往往不被重视,却又常常深受其害,或以此伤人。
很多出门在外求学、工作的人,一年只回家几趟,在外时“不见很想念”,到家没几天又觉得“见了难面对”。父母和孩子是最亲爱的,想表达的情感是关心,是想念,可是说出来的话,却成了抱怨、唠叨、烦躁……这样的冲突,和“敌我”矛盾不同,是无谓又遗憾的事情。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想象这么一个场景:妈妈回到家,看到家里“乱糟糟”的,袜子也扔在桌子下面,她当然很不高兴。然后妈妈对处在青春期的儿子会说什么?
“天哪,这是狗窝吗?”
“就知道玩手机,屋子乱成什么样了,手指头都不动一下。”
“跟你说了多少次了,还是把脏袜子到处扔,你怎么这么邋遢。”
“我都累死了,回家还得收拾你的脏袜子,你们就不知道体谅我一下嘛。”
“袜子都不知道收,你还能干什么……”
……
应用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可能会是下面这个版本:
“菲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袜子(观察),我不太高兴(表达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需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明确地请求)。”
这样的表述,很多人开始会觉得不自然,语言组织确实不用这么刻板,只要心里有这四个要素的意念,就会发沟通越来越能“直抒胸臆”。
非暴力沟通,可不是要压抑情绪,而是更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感受,也不是阻碍表达“负面”情绪,而是用更有效的方式来表达。
当我很喜悦时,如何表达由衷的感谢而不隐含控制期待。
当我很生气时,如何表达失望伤心难过而不包含指责。
如果就是想伤害对方,而说出伤人的话,那是“得偿所愿”,也就不用思量了。可若是,想表达善意,却不得法的话,通过非暴力沟通能习得“言之达意”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