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到一些学者在期刊上发表的一些学术文章,不禁想起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提到的人生的三大境界:第一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层“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依稀记得初次读到王国维先生这几句话时还不知道其中的内涵,但是初读来便觉得这几句话很有意境。
现在在目前高校的学术文章创作环境中大致也体现出三个境界:
第一层境界:便是作为初次进入学术领域的学生以及青年学者们大致体现的一个境界,学术文章的言辞达意表述深度不深,让人一读便能理解其中深意。
第二层境界:当属于目前国内数量众多的学术研究工作者,学术文章中词句的表达可能更加倾向于言词比较深刻,读者需要调动多重思维去理解其中的含义,通俗来讲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比较艰涩难懂。这是当前学术文章创作的主流形态,这也是导致许多学术文章传播范围小,读者群少,进而导致学术杂志成为评职称,比学术成绩的争夺阵地。
第三层境界:这层境界我个人认为应该成为所有做学问的人的共同追求,而达到这层境界的便是已故的以及现在仍然享誉中外的学术大师,文章寥寥数语便将深刻思想蕴含其中,文章读来浅显易懂,但是其中的精髓值得数次回味。而这种文章创作现状在当下中国的学术界中越来越少,随着大师数量的减少,在现在想读到这样的文章已经成为凤毛麟角的追求。
联想起几天前上海一高校教授为了署上学生的名字而拒绝杂志社发表其文章,当下国内的学术乱象的确让人心寒,作为高校教师而言,在核心杂志以及权为核心杂志上发表学术文章成为职称评定的重要砝码,此外对于在读博士而言发表核心文章同样也是关系到顺利毕业的关键,但是要想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人情关系以及出众的学术能力,想发表一篇这样的文章几乎不可能。所以在学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众多原本应该是弘扬学术的杂志变成了为了商业利益敛财的工具,级别越高的杂志版面费越高,现在已经成为学术研究人员心知肚明的事情,而其根源还在于学术文章的创作上,学术文章营养价值不高,文章晦涩难懂成为主流,学术杂志也就失去了读者群,缺少市场的牵引,学术杂志变成学术人员为求功利的买卖自然是在所难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