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有三个境界: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
如果说在家那样小的世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那么外出学习,无疑就是让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不知道。当你的眼界宽了,内心世界广了,自然就有了成长的欲望。当然,最好的境界就是不知道自己知道,却无痕运用了。这就像武打片中的拈花为剑,不刻意,不煎熬,却达出神入化的地步。将学到的东西融入骨血,久而久之就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逄霞教授的讲座,真的是一种诱惑。伸长脖子,瞪着眼,真怕一不留神漏掉了哪句话,这样的教授讲一天都不为过。从她的言语中,我们懂得,科学的,才是有效的。只有了解了孩子的特点,才可能有针对性的应对问题。比如,尊重孩子的差异,解决问题时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科学。再如,对孩子要经历倾听、消化、净化后,才能成为正向的持久的东西。再如,当我们看到某个孩子出现了某种问题,一定要看到问题和他背后的复杂家庭系统的关系,常常都不是简单的线性的因果关系。所以处理问题孩子的问题,不能是单独的,而应是系统的。
很多家庭矛盾,往往都会在无形中搭上一个孩子,孩子最容易成为那个出气筒。家庭的“三角化”类型有:敌对竞争,让孩子在中间左右为难;迂回转移,把冲突转给孩子,转移了父母间的张力;跨代联盟,使孩子疏远一方,亲近一方。所以,要解决孩子问题,就不能只分析个体,而应将焦点放在家庭成员内部的互动与关系上,把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去透视个人的问题。由此看来,个人的改变不仅仅在个人,要依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星球,家人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都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所以,重视各种关系,调控各种关系,使之和谐共融,才是正确的抉择。
投射,于我是一个新名词。逄教授用一个图清晰的呈现了孩子和母亲的情感转换。投射是一种很奇特的现象,就是说当我们对自己的情绪,对自己人格特质中无法接受的部分感到焦虑时,为了缓解焦虑,于是运用防卫机制,推诿到外物或别人身上。如,父母往往会把自己不能接受的事情投射到孩子身上。看到某人哪方面不顺眼,其实往往是自己最在意的那个部分自己缺失,要通过别人这个出口来排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这就是人性,是我们存在自身问题却往往无法自知的东西。生活是最好的道场,慢慢认识到自己的“特质”,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
通过改变育人环境,去改变一个人,是宏观的建设。通过自身成为榜样,去改变一个人,是微观的建设。在改变一个人时,二者缺一不可。那就从自我做起,向内生长,再生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