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诗里的“闻”字,和耳朵密不可分。“闻”从耳,表示听的意思。在春天的早晨,听着窗外的鸟啼之声。
![](https://img.haomeiwen.com/i22188822/376ffb8cbdae096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2188822/c35c7bd186a7a5b7.jpg)
甲骨文的“闻”字是一个跪坐的人,双手捧着自己的大耳朵,表示用心聆听。而小篆则变成了一个从耳门声的形声字。后来,它又从繁体字“聞”演变为简体字“闻”,传承至今。
《论语》中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孔子看来,如果有一天,早上能听闻大道,哪怕晚上就死去也是值得的!足见他对大道的渴盼之情。
除表示听觉之外,“闻”还可指嗅觉。气味怎么能用耳朵“闻到”呢?因为耳朵和鼻子都能获取信息,在语言上也会发生关联——眼见、耳闻、鼻嗅、口尝,我们的五官感受在语言中往往互通有无,这就是所谓的“通感”。
通感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小姑娘笑得很甜!”在这里,甜是味道,却能用来描写眼睛看到的笑容。“闻”用于嗅觉亦是如此。
——《字里字外的人体世界》阅读笔记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