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一种高效的“研课”
研课即课例研究,是一个旨在促进教研与科研深度融合,促进研究型教师成长,提升教育实践智慧的有效科研范式。它不仅授人以鱼,更多的是授人以渔。课例研究是在教育实践中的行动研究,引导广大骨干教师以反思性的态度聚焦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改进。课例研究包括以下八个环节:①确定研究课的主题与内容;②制订研究课计划;③实施教学与课堂观察;④评价课例并提出修改意见;⑤修订课例计划;⑥对修订后的课例实施教学并观察;⑦第二次评价和反馈;⑧共享结果。
(一)成立课例研究小组,组织团队研修活动
研课要先有组织,一般以教研组成立研究团队,也可以以区级教研共同体为单位组织。课例研究小组要有志同道合者,要分工明确,明确了各自的任务。
(二)明确课例研究主题,制定研修程序
1.明确目的,轻松对话
首先要理解课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例研究是通过教师集体对研究课进行设计、观察和反思的循环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课例研究有两个重要特征:①它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②这种方式是发生在实际的课堂中,通过教师集体的设计、观察和发现来进行的。
2.现场询问,选定课主题
课例研究强调研究课需要结合学生的长远发展目标,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这种问题应该是教师共同面临的难题,并且问题是明确的。选定研究课时主要有以下两种目的。第一,解决教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提高教学效果。第二,便于展示教学成果。目前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缺乏问题意识,有的教师做课不是为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而是为了展示自己和完成教学任务。带着这种目的上研究课,教师会把研究课作为一种负担,而不是切实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第二,问题不明确、不聚焦。尽管有不少教师提到要通过研究课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这种问题具体是什么,通过研究课具体要提高学生的什么能力,又通过何种具体的措施来提高,教师并不明确。这样,在做研究课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焦点问题做指引,对课例设计和评价就会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第三,问题是个人的问题,不是集体共同面临的难题。而课例研究的选课正是要聚焦共性的问题,通过团队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围绕问题,设计内容
课例研究强调,研究课的设计应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或要提高学生学业的目标来进行。课例研究中研究课的设计有如下要求:课的计划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案,研究课的方案是集体设计的结果,课例设计的重点在于对学生活动和反应的设计,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每个教学环节中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哪些反应?可能出现的误解是什么?课例研究需要就如何观察学生学习的效果而设计观察的工具。
那么,教师是如何准备研究课的呢?在备课的过程中谁来备?备什么?从备课的方式来看,教师备课主要是基于个人备课基础上的集体讨论。但是,从教师教案设计的内容来看,从个人备课的教案到学科组集体备课,还需要教研员、学科专家的引领,不同的团队需要形成合力;否则,教研组由于经验水平一致或缺乏合作氛围,可能会使教学思路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从备课内容上看,需要对课例准备得更细致些,特别是对学生学习反应的估计和不同类型学习效果的观察设计这两方面要准备的更细致些。例如,对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反应要有充分的估计,如出现了学生不参与、教学时间不够用、学生答非所问和不敢接招等情况,教师该怎么办等。
4.全程参与,实施研究
课例研究的实施环节是研究课方案的执行和资料收集的过程,目的在于验证集体设计的教学改进方案的有效性。
课例研究在实施环节有如下要求:课例研究小组集体参与实施过程,课例研究小组需要就谁来执教、谁来观察进行分工,分工主要考虑便于执教。执教者应该严格执行预计的教学方案,不能随意调整。观察者应根据预先的观察计划,围绕预先要达到的效果确定观察点,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作为观察对象,重点观察学生的思考和行动。具体来说,课例研究小组中的一位教师执教,其他教师需要全程参与准备、教学以及随后的反思过程。但这个环节也容易出现问题。有教师在报告中提出自己的困惑:“①研究课的观察者往往没有明确目的,带有主观随意性。②观察者的观察对象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观察目的在于评价教师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效果。③由于执教者和观察者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研究课的实施往往无法围绕预计的目标和效果收集资料,达不到验证预定方案效果的目的。在课例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课堂观测量表要科学规范,各项目成员对观课观什么、怎么观的问题要达成一致意见。
5.着眼学生,集体反思
教师们在集体反思中,一定要围绕问题,找到问题点和改进点。反思应从学生处获得的观察资料出发,围绕预计的教学目标,针对集体设计的教学方案的有效性来进行;而不是从个人主观经验出发,针对学生的反应来进行。这样,每个教师对课的评价意见都会很不一致。
6.找到问题,重新设计教学
课例研究的目的不是着眼于一节课的改进,而是要建立一种持续的教学改进的路径。一般来说,研究课需要经过一次次的循环执教的过程,改进应经过集体的讨论,结合反思的结果来进行。那么,经过第一轮的研究课试教后,教师改进了什么?调整后的教学方案有无明显的改进效果?我们可以从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习题和活动设计、问题设计和教学语言等方面进行改进。对改进后效果的看法,有的教师认为有明显的效果;有的反映有效果,但不明显;有的反映无效果。为什么研究课经过改进后有的教师会认为没有明显的效果,甚至没有效果呢?原因可能是研究课在改进环节中没有经过反思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改进没有围绕预计的教学目标和改进点来进行,带有较大随意性。这样,即使改进后有效果,教师也难以说明产生效果的原因所在。
7.基于过程的反思,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要求教师在经历了研究课的设计、实施和反思改进的环节后,基于整个课例研究过程的反思,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把课例研究报告作为集体的认识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但面对很多教师都不愿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的现实(可能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缺乏理论高度,怕写出来的东西没人看;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研究课上得不够成功,没什么可称道的),在课例研究活动中,我们要端正课例研究报告写作的目的。课例研究报告写作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通过集体的行动、反思,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不是为了展示和宣传自己;第二,教师对课例研究报告的写作内容和要求要充分了解,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课例研究过程中收集的写作素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