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电影里的光线时,往往会需要利用许多特殊的手法,从而令场景变得更加戏剧化;因此,执行灯光设计时,剧组势必要理解各种光源的特色,适当地运用技巧加强效果。
本文将介绍3种常见的灯光表现手法,并解释其原因及目的,让剧组可以透过这些方式,呈现更多元的光影质感。
受到大气悬浮微粒和日光反射等影响,现实生活里的月光多以白色、黄色为主;然而,我们在电影里常见的「蓝色月光」,其实是根据色彩学著名的「薄暮现象」(Purkinje effect)所设计而成。
根据「薄暮现象」,当我们在黑暗中观看时,相较于波长较长的红橘色光,人眼会对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更为敏感。因此,电影里的「蓝色月光」不仅有助于描绘夜晚场景,更能渲染悲伤、忧郁或神秘等情绪。
若想创造蓝色月光,可先利用灯具模拟日光,再安装蓝色色温纸(CTB),或降低摄像机色温值(约4000K左右)等方式,使光线颜色变蓝。亦可加上淡绿色色温纸,以及柔光箱等道具,让光线更加自然。
为了让影像画面更加真实,摄影通常会尽可能利用自然窗光拍摄,但同时也必须面对曝光过度、布光不均等问题,因此,剧组大多会以滤镜、柔光幕等辅助工具,调整自然光的亮度。
若想减少曝光,可在镜头上装设减光镜,改变拍摄到的画面亮度;或在窗户前增设减光胶片,使自然光减弱、更为柔和。若想改善布光不均,则可于室内增加光源,平衡自然光的亮度,达到画面的一致性。
此外,柔化窗外的自然光,也能有效增添气氛。如《林肯》摄影指导Janusz Kamiński,在拍摄片中的众议院场景时,便是将柔光幕装设于窗外,搭配室内的少许烟雾,呈现自然光优美、朦胧的质感,他解释:
「自然光可以充分地照亮场景,同时带来一点戏剧性。」
如果剧情许可,许多电影的路面,往往会经过「湿润」(wet-down)处理,使道路上能出现大面积的水坑、水渍或水滩,借以凸显路面纹理,产生更多图像呈现上的层次与细节。
若场景是白天时段,湿润的道路颜色会变得更深,有效增强图像的饱和度及对比度;若是晚上,则能加强周遭灯光的反射与漫射,让道路变得闪闪发亮。其中,湿润柏油路与人造光的搭配效果尤佳。
除了能够提升图像质感,湿润的道路也能减少明显的阴影出现,让剧组工作时较不易穿帮,只是拍摄过程要保持路面潮湿,以免画面不连戏,并预防器材或人员,在湿滑的路面上发生意外。
同时,我也建议你把灯光器材都录入到AGILESHOT(安捷秀)中,你可以在【统筹元素】模块里输入你的器材,然后在拍摄计划中备注好你的打光方案,这样也能方便在现场与导演和摄影随时翻看备注来了解打光方案,进行沟通,满足导演与摄影对画面的要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