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来了一个新学生,他妈妈反馈的是他成绩差,学习压力大,有厌学情绪,这类孩子都有相似的成长遭遇和课堂表现,我有心理准备。
他走进教室,眼睛露着胆怯,低着头站在大家面前,有点不知所措地尴尬,我对着所有孩子说:“今天你们又增加了一个新朋友,他反应快,运动能力强,以后大家共同成长!”孩子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的到来。他突然抬起头迅速扫了一下大家,眼睛里有一丝光亮一闪而过。
上课了,他左顾右盼,如坐针毡,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所有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一颗不安的脆弱的心,我必须去“看见”他的需要。我组织教学把他的心、眼、口、手全部收到书本上,他有点进步我就立刻给他正反馈,让他的表现得到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可能他之前得到的否定太多了,以至于他就毫无下限地迎合别人眼中那个“不好”的自己,逐渐变得自卑逆反,逐渐忘记了他本自具足。现在他突然在别人眼中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人心向善的本能让他不断地逆袭,不断地刷新你的认知,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课堂上我不盯着他的小动作,只肯定他的每一个小进步;我不把学习重点放在知识学习上,只放在他的心灵成长上;结果就是当我用知识检测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和效果时,他的表现获得所有同学们的一致认可,评为今日课堂智慧星,他妈妈听说后都不敢相信这个“猴孩子”会性情大变。
教育孩子如果只盯着行为,永远无法预测精力充沛的“猴孩子”会给出什么“惊喜”,只有“从心而论”,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地图,才能四两拨千斤,以不变应万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