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科大等高校的“天才少年班”培养问题再次引起媒体关注。
这则消息唤起了我对曾经看过的一个关于神童纪录片的记忆。影片介绍了几个天才少年的神奇事迹,其中最耀眼的就是宁铂。
这个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被誉为“神童中的神童”。2003年出家为僧。
其他诸如重庆17岁天才跳楼自杀,18岁史学天才林嘉文抑郁自杀……之类的消息时不时见诸报端
这些天之骄子怎么了?是心理抗挫力太低,受不得一点委屈。还是对自己要求太高,不能容忍在别人眼里不完美。
总之不管什么原因。他们如流星般划过天际,又瞬间陨落的悲剧,除了令人心痛,惋惜,是否应该让我们对这个群体的命运有所思考?
过去几十年的天才教育,不仅没有满足社会的心理预期,部分“神童”甚至都没能做到“正常长大”,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仔细想想,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跟当年的‘大干快上’、‘放卫星’、‘三年赶英超美’有相通之处”
如果说那是80年代,祖国百废待兴,呼唤“尽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是特定时期的需求。
其实跟后来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是一脉相传的关系,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在教育上急功近利的思想。
孩子不是作为一个有情感、有思想、有需求的个体被关注和爱护。而是成为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于攀比炫耀,评定职称,跟利益挂钩的工具和砝码。
都说教育要以人为本,可是咱们奉行的却是最不尊重人本的教育思想和指导理念
中国人崇尚的是望子成龙,成王败寇,眼睛都是盯着“别人家的孩子”,中国人是不甘于平凡,不耽于现状的。自己开不开心,快不快乐不重要,重要的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扬名立万。
中国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做律师医生教授,工程师金融家等。学生出国留学也都学的是这些很实用的学科。
而国外的家长对孩子没这么关注和焦虑。他们的孩子说到将来,很多都是厨师,老师,警察等等为国人不屑一顾的职业
在实用主义哲学最为盛行的美国,在教育领域却非常地“不实用主义”:越是优秀的教育机构,教给学生的越是些“无用”的东西,如历史、哲学,等等;越是优秀的学生,越愿意学这些“无用”之学。
这说明了我们是个安全感缺失,没有自信的民族。当然这里有国家和社会的因素。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和是否强大的内心。
不要以为内心强大就是充满正能量,坚不可摧的模样。
不是。你仔细看看动物,一只猫,一只狗,一只鸟都行,或者动物园里哪个庞然大物,如美洲狮或长颈鹿!你一定会看到,它们一个个都那样自然,没有一个动物发窘,它们都不会手足无措,它们不想奉承你,吸引你,它们不做戏。它们显露的是本来面貌,就像草木山石,日月星辰
就是做自然的自己,悦纳自己。既不自怨自艾、妄自菲薄,也不自以为是,唯我独尊。而是真实地评价自己,珍惜自己独一无二的特性。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永不停息
当你真正找到并接受自己,你才能做到由内而外的坚强。
真诚不光是对别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诚实,善待。
不是拿别人的风光来贬低、损毁自己;拿社会流行的标准来要求、苛刻自己;拿坏习惯的危害来威胁、恐吓自己。
恰恰相反,真正的关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顺从自己、对自己好!
所有的贬损、刻薄、威胁、警告很难让人做出真正的改变,那么就顺着它!因为我们的大脑想要听到好消息,想要看到自己的成绩。
长期良性输入,积极暗示让自己拥有健康的心理能量。加之读书使人格丰满,精神世界丰富,一旦拥有了自我价值的选择,外面的一切就不能再伤害到他了。
所以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自我成长。只有每个个体都成熟丰满,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差异性,社会的和谐和容忍度才能提高,各种人才才能在这温良的土壤中脱颖而出。
在外部大环境一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如果家长和老师能率先意识并改变自己,那国之有救,寒窗学子幸莫大焉
曾经有人问教育家杨东平:“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哪个更有希望?”
他想了半天说:“教育吧。”
“为什么?”
他说:“足球没有希望也就算了,教育不能没有希望。”
#心晴计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