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什么?目前,没有关于“国学”的统一、明确的定义。我们一般用“国学”泛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国学”又叫“汉学”“中国学”。
“国学”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这要从清朝末年说起了。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清朝末年爆发了鸦片战争,这次战争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相当深远。
以前,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认为自己很牛,“闭关锁国”,不和其他国家来往;鸦片战争中,英国用坚船利炮强行地把中国大门打开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就由此进入了我国。
当时的人叫外来的西方文化“西学”,相对地,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叫“中学”。后来,章太炎、胡适等人又把传统文化叫做“国故”“国粹”,后来又叫“国学”。
图片源于网络
那么“国学”到底是什么呢?章太炎说“国学”就是“一国固有之学问”。
1934年,章太炎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他把国学分成了五个部分,分别是“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我们由此可以看到他给国学划的范围。
提到“国学”,章太炎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是民国时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又是革命者,又是一个奇葩人物,奇葩到当时的人都叫他“章疯子”。他的奇闻逸事可以装满一箩筐,我们拣两个说一说。
章太炎
章太炎早年支持变法,参加革命,公开地反对清朝。袁世凯称帝后,章太炎非常生气,他想找袁世凯当面理论,袁世凯避而不见。章太炎跑到总统府跳着脚大骂袁世凯,还抡起自己的手杖把府里的东西砸了个稀巴烂。这还不解气,他后来在纸上写“袁贼”二字,一边烧纸,一边哈哈笑道“袁贼烧死矣!”
章太炎行为颠狂,生活还不能自理。他一个人生活的时候,从来不洗衣服。有一次朋友远远地看见他,发现他穿的衣服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还以为他穿了件丝绸材质的好衣裳。等走近一看,天啊!原来是衣服上的油光,一层一层地把衣服都盖住了,闪闪发光的是这些油光,恶心得朋友差点没吐出来。
章太炎不注重修饰自己,却把毕生的精力都放到了革命和传播国学上,他曾说过“吾饭可不吃,学不可不讲”。
图片源于网络
1908年,章太炎在日本开设讲座,讲《楚辞》《尔雅》《庄子》等国学典籍,鲁迅和周作人都是他的学生。回国后,他又在苏州开办章氏国学讲习所,一直持续到他逝世的那年。
在清末民初,不是所有人都像章太炎一样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那样推崇的。当时,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很多人都在想办法要救亡图存,那么到底怎么救呢?
思想界的一些人认为中国当时落后、挨打,是封建文化的罪过,所以他们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想把西方文化移植过来。另一部分人则是相反的态度,他们极力排斥外来文化,主张“复古论”。
章太炎是哪一派的呢?
实际上,这两派都太极端,他都不是很赞同。章氏国学并不排斥西方文明,主张把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结合起来,以民族文化为本位,在继承传统文化时要取精华、去糟粕。这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国学是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的。
“国学”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和中华民族的兴亡有关,是民族文化危机的产物。章太炎一生传播国学也不单是为了学术,更多地是想把学术研究和振兴中华的事业结合起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而研究国学。
当下,“国学”很热,这不仅是知识、文化的热,更是代表着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如今,我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国家影响力越来越大,再不是近代时受列强欺侮的弱国了。
此时,“国学”的回归是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离不开它的。
PS:本文系原创;转载请联系;微信:xgxw01;微博:学国学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