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了一段话,未来学生应拥有的几种能力,其中包括共情力。
回想工作中的事情,阅读文章时,研读文本时,我们常常无法把自己的情感与文章融为一体,是感知力变得弱了,是共情力没生发出来。
好多文章都具有强烈地情感,比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邱少云烈火烧身,共产党人李大钊同志牺牲的文章,这些英雄人物的壮举在这个时代无法感染学生。
我清楚地记得,学习关于李大钊的文章时,我找到了他在行刑前的一张照片,没戴眼镜,头发也被剃光,学生初见时,竟哄堂大笑。
这是什么原因呢?值得好好地思考、研究一下。
我至今记得,上小学时读过的一篇课文,叫《梅山脚下》,当时读的是姐姐的语文书,我读完之后默默地流泪,伤心极了。那个母亲真可怜,为了革命,竟然被活埋。
难道是时代不同了吗?一定是的。我小时候,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况且解放后二三十年,正是生产建设之中,人们还沉浸在旧社会的贫穷回忆之中,感情比较浓。而新世纪之后的学生,从出生之后,就享受着物质的丰裕,根本体会不到革命年代的艰辛,和他们讲这些,也是听天书一样,根本不能感同身受。
早上,和同事聊天,人们谈论攒钱。一个同事说,给儿子娶媳妇花了一百八十万。人们感慨,到哪里找那么多钱。攒呗。
我在攒钱方面,水平不高,技能不强,也没有恒心。本来自己挣钱不多,每个月除去各项费用,剩余不多,干脆再花了。而且,我有个人的观念,我觉得养儿子要攒钱,但自己也得好好地生活。难道为了给儿子攒钱娶媳妇,就白白地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埋没掉,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不舍得旅游,想想太可怕了。也有人会说,我太自私,没有奉献精神,只顾自己了。
我们讨论一番,攒钱的观念和家庭有关系。
同事说,她爱攒钱,从小家庭贫困,父亲走得早,她缺乏安全感。自己手里有钱才会心安,生活有底气。
我呢,父母双职工,虽不是大富大贵,从小到大不愁吃穿。父母花钱也大手大脚,反正每个月开工资。
这两种完合不同的生活方式,影响了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没有谁对谁错,生活中自己感到幸福就好。
况且,人和人之间也不能相比较,别人的好坏和自己没关系。不过,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同理心。
不要做嫌贫爱富的人,也不要有这种想法。生活给予每个人的条件都是不一样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生活,自己都应怀有敬畏之心,用爱去拥抱生活,尽自己的努力去生活。
自己关心自己,自己去爱自己,自己去感动自己,因为,是我自己创造了生活,完全可以与美好或丑恶去共情,去斟别,做个幸福力强的人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