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片上,你的头衔有几行?
我平时深居简出,不喜欢到处参会搞social。但还是有些会议、聚会、活动碍于情面,不得不出席。
出于礼貌要和别人交换名片,我常注意一个问题,这么多年了还是没有改观。那就是,有人在名片上印了一堆头衔。有的甚至一页印不全,还要折个两页三页才能把所有头衔都附上。
我见过最夸张的,名片一展开瞬间“艳惊四座,技压全场”!知道的,这是商人交换名片;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赌神过来玩牌呢!
这还是名片吗?干脆印一本折页、画册算了。问问读者们,你的名片上,头衔有几行呢?都写了些什么呢?如果只让你留一个头衔,你会留下哪一个呢?
二、头衔是内心的投射,名片越复杂心越乱!
近年来网络上流行一个词,叫“斜杠青年”。意思是身份好几个,需要用斜杠来划分一下。
比如,王铁蛋 编辑/铁人三项冠军/下蛋专家/赌神八世徒弟……这些身份,体现在名片上,就是头衔。
社交场合,灯火辉煌,觥筹交错,名片自然也飞来飞去充当“外交使节”,向四方贵宾宣告主人不凡的“身世”。
正所谓“名片名片,明着骗!”上面写了那么多,真真假假谁知道呢?更别提什么含金量了,镀的金能有几毫克呢?
其实,头衔往往是一个人心理状态的投射。身价10亿往上的老板,或者说见过大场面的人,都明白相由心生的道理。真正的大佬,哪里用得着“打肿脸充大款,贴金箔冒充佛”?
他的名字,就是一种名片。钱钟书先生的名片上,居中写了三个字:“钱钟书”。李雪健名片上面就写着一行字“你的朋友李雪健”,他们是谁大家都知道,不需要头衔了,谁不知道他们是谁?
从一张名片,你就能看出这个人的胸襟大小。我的观察是,如果一个人喜欢给自己安各种头衔,那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人必定无法专注经营事业,尤其无法专注自己的主业,而且生意也做不大。
因为,他不但抢了别人的风头,占了别人可以表现的缺,更会导致他自己做事业肯定分心。要知道,心不定,业不专,事不成。
我们工作室的名片,都很简单,头衔只有一个,就是工作岗位的职称。以我自己为例,就只印“首席顾问”,看不见任何民间社团、同乡会或商会、协会、联合会等等五花八门的其他头衔。
事实上,我们也不允许同仁们,去担任外面的各种负责人,就连自家小区的业委会、孩子学校家长委员会也不行。
我认为,对于社会大众,我们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是把策划咨询这个主业做好。千万不要去制造任何社会问题,企业之所以存在,是来解决社会问题的,不是来制造社会问题的。
业务范围上更不应该随意捞过界,这也搞那也搞。到底是时间不够,还是贪心没够?直播带货火了就搞直播,线上课程火了就开一堆九块九的课。这是什么东西?一万年太久,先赚九块久?你到底是干嘛的?
做事业要专心,也就是不能太分心,这是为什么我们的名片都很简单的原因。当然,有心回报社会,是值得鼓励的,但应行有余力之后再去做。因此,既已全心投入工作,就不应有任何兼差的行为,这和融不容许同仁们赚外快无关;
尤其有了头衔之后,更代表一种责任,一旦外界活动与工作任务相冲突,没有外务头衔的人,自然能以工作为优先,不会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另外,也有很多协会组织,邀我参加入会不成,便说只挂名就好,这更是不可以了。
名不正则言不顺,心不正则事不成。挂了名却不做事,对该组织其他成员不公平吗?况且,我泱泱中华,人才辈出,一定还有很多人适合去担任这个职务。尤其是90后、00后的杰出后浪,我们应把机会让给这些人,不断提携后辈,这个行业、这个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总结
本末要分清楚,对我们工作室来说,“本”是做好策划咨询,若是“本”都做不好了,其他的“末”做的再好,那你到底在干什么呢?以后墓志铭写点什么呢?“XXX,瞎忙一生的人”?归根到底,我们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做出贡献,必须志有定向,心往一处,力出一孔。名片的头衔,一行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