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时间做什么?也许多数人会说,煲剧、刷抖音、打游戏都可以消磨时间,可在我看来,读书才是度过闲暇时间的最佳办法,因为我觉得读书能让内心更充盈。
上学的时候,便喜欢读书。
那时家里经济拮据,没有闲钱买书,我总是从同学那里借书来读。有时是一本连环画,有时则是一本小小说,可不管是什么书,只要能如愿借到,我都会欣喜若狂,如获至宝,一连高兴好几天。
书借来后,我总是见缝插针去读。大多时候,放学到家后的间隙,我就会捧起书本如痴如醉地读起来。母亲见我是个读书迷,便不忍心让我干家务活。有时,我看母亲忙不过来,就一边烧火一边读书,可这样做的结果是:火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熄灭了,人却还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
后来上了大学,学习之余,图书馆成了我周末常去的地方。记得第一次去图书馆,来自乡下的我面对包装精美、种类繁多的图书,一下子惊呆了!世上原来有这么多好书!可惜我连一本书都未曾读过。
办完借书卡,我站在书架前,摸摸这本书,又看看那本书,久久舍不得放下。我发疯地想,要是我把这里的书全都读完,那该多好!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很骨感,我必须花大量时间学习专业课,否则,如果考试不过关,毕业前就不能顺利拿到毕业证,因此,我只能在业余时间去读书。为了挤出更多的读书时间,我有时周末一整天泡在图书馆里,一本接一本地读。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知道了林海音笔下的小英子,了解了三毛笔下的荷西和撒哈拉沙漠,非洲人民的友好、朴实和善良也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上学时,母亲常对我说,早知书中有黄金,夜点明灯下苦心。我不奢望通过读书让我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但读书确实充盈了我的内心,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成为一个精神富有者。
曾记得上大学时,因为贫穷,我连一碗蒸面条都舍不得吃;又是因为穷,穿着寒酸的我在衣着光鲜的同学面前不自觉地自惭形秽,卑微到尘埃里。可自从我沉浸在书的海洋之后,我蓦然发现: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一无所有。
上班后,我利用工作之余,广泛涉猎各种书籍,仅仅去年,掐指一算,我读了莫言的《晚熟的人》、《2010年100篇中国散文》丶《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林海音精选集》、雪小禅的《烟花那么凉》、丁立梅的《你在,就心安》、《有美一朵,向晚而生》、《心安是归处》、《林徽因传》等等将近三十本书,其中最震撼人心的是用生命写作的路遥创作的巨著《平凡的世界》。
该书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物的形象,在塑造的所有人物形象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在苦难中依然酷爱读书的孙少平。
孙少平是陕北一个农家穷小子,因为穷,高中求学时,他总是穿着那种老土粗布学生装,更甚的是,他连一份五分钱的丙菜也吃不起。高考落榜后,当了两年代课老师的他远离故土,漂泊揽工。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找到一个安静的读书角落,他向工头提出住在一个没门没窗、没水没电的楼房里。《平凡的世界》原著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孙少平在工地看书的情景:
“他趴在麦秸秆上的一堆破烂被褥里,在一粒豆大的烛光下聚精会神地看书,那肮脏的红线衣一直卷到肩头,暴露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脊背,青紫黑癜,伤痕累累。”
当这一幕被孙少安和田晓霞看到后,两人不约而同地为孙少平的处境难过,而孙少平却在贫穷的生活面前不自叹,不哀怨,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这种苦日子,觉得没什么。在他看来,比起物质上的匮乏,精神上的富有比什么都快乐。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孙少平不满足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为了闯出一片新天地,他执意外出打拼。繁重的体力活并没有压垮他,相反,他还利用工作间隙饱读诗书。由于读书多,许多人爱听他讲故事;凭借读书,他赢得了省报记者田晓霞的芳心暗许;又是因为读书,他从一个地道的陕北农民华丽转身成为一名正式矿工。从书本里面,孙少平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他也深深地体会到,在学习知识这方面,穷人和富人都是平等的。
故事的结尾虽然有点凄美,但孙少平孜孜不倦追求知识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人,越穷越要读书,因为读书不仅能使我们的内心更充盈,还是通向高贵的唯一出路。孙少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