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浮光掠影以文会友烟雨梦
牛逼的人,靠的真不是“能背”

牛逼的人,靠的真不是“能背”

作者: 良大师 | 来源:发表于2019-02-25 15:30 被阅读1590次

1.

有几个公众号的文章,是良叔必读的,其中有“六神磊磊读金庸”。

昨天六神发了一篇名为:《人生有一种牛逼,叫做“我能背下来”》的文章,在朋友圈也刷了屏。

文章中写了一个核心的观点:你想牛逼,就得把很难的东西背下来。

为了支撑这个观点,文中举了很多例子。

比如,《飞驰人生》里面的主人公张驰,没有领航员仍然能夺冠,就是因为熟记了巴音布鲁克魔鬼赛道的1462个弯道。

再比如,《九阴真经》郭靖背得下来,欧阳克有点印象。所以郭靖满分,欧阳克零分。

还有,法律法条背得下来,就当律师,背不下来就只能职业在家玩手机。

当然,六神也没忘记标榜自己,说自己某次在和小伙伴抬杠时,断然背出《二十四史》的名字,把对方惊得哑口无言。

这些案例听起来都挺过瘾,好像是那么个理儿,把那些复杂的东西,背的滚瓜烂熟,能让自己看起来很牛逼。

但是,仅仅是“看起来”,顶多能让对方惊呼:“我擦,这都会背,太牛逼了!”

除此之外,你还能怎么厉害?

如果,人类的核心竞争力只靠记忆,那我们连最老式的台式机都干不过,还怎么指望和人工智能抗衡?

所以,六神这个观点,我不能同意,因为这与我的常识不符。

2.

几年前,江苏卫视有一期《最强大脑》,来了一位老年选手,吴光仁老先生。

他挑战的项目是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5000位,而且,他居然成功了!

这背后的故事,更加感人。

吴光仁,在50岁左右中风,但是,他对背圆周率这事儿却坚持不懈。

通过老家村民的姓名、地址、历史人物,周边设施,对应圆周率的数字,写了一本手稿,反复背诵。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老人在73岁的高龄,终于达成了目标。

我不否认吴光仁老人非常励志。

但是,他背后的一面也许更让你唏嘘。

除了能记住5000位的圆周率,他几乎不能记住任何东西,出门后不记得回家的路,还会忘记煤气的开关。

生活也完全不能自理,上台都是在女儿的搀扶下。

这说明什么?说明机械的背诵,不仅毫无意义,还会挤占大脑空间,让你顾此失彼。

所以,《飞驰人生》中,没有领航员,靠记忆取得胜利,只是一个励志的虚构。

领航员最大的功能,在于分担驾驶员的精力负担。避免驾驶员一边调取复杂的记忆,一边手忙脚乱的驾驶赛车。这样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要知道,那可是在巴音布鲁克魔鬼赛道的生死较量,而不是深南大道的游车河,你可以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

同样的,正如熟背5000位的圆周率,不能让你活得更好。背会《九阴真经》的郭靖,仅是一个传奇。

如果你相信,只靠死记硬背,无法理解和应用,就能独步武林。

那你怎么解释被徐晓东打趴下的那大师,他们可都能把一些经书绝学背得贼溜。

我应该不用多举证了吧,牛逼真不是靠“背”就能练就的。

一个好律师,绝对不是仅仅因为能熟背法律条款;

一个好销售,也绝不是对仅仅因为能熟记产品知识;

一个好领导,也绝不是因为他能熟背毛泽东语录.....

有没有意识到?哪怕你记忆力再强大,也只不过是个知识的容器,这又能有什么用呢?

所以,我观点是:大脑不是用来储存信息的,而是用来思考的。

3.

你可能马上会问一个问题:怎样的思考才有效?

这个话题太大,很难通过一篇小随展开,但是可以给你三点建议,分别是:

联系、探因、反证

3.1  联系

其实记住一个知识并不难,难的是,这个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意味着什么?

“联系”是让你为知识找一个现实中的场景 ,这时,这个知识于是就接了地气。

知识达人李靖,就是善于利用这种思考方式来锻炼自己。

他说,他看到神经心理学的一段话:

“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简单讲,就是人更喜欢视觉化的东西。

这是一个道理吧,记住也不用花5分钟吧,但是你要思考,哪些现象可以解释这个知识?

李靖开始观察和思考,终于找到好几个。

比如,iPod的文案是“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这句话显然比“小体积大容量的mp3”要好的多。

因为上面说了“人的大脑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视觉化的信息”,而“1000首歌放在口袋里”能够就是更加视觉化的信息。

再比如马丁路德金想说:

“我们追求人人生而平等,我们要减少种族歧视!”

可演讲时,他又是如何表达的呢?

他是这样说的: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这不也是种视觉化的表现手法吗?

这种例子很多,当你找到了,便可自正理解这个“知识”的含义,而能为我所用,这种思考方法比死记硬背要好多了吧?

3.2  探因

“探因”是“联系”的反面,“联系”是为知识找案例,而“探因”则是为案例找知识。

也就是说,你身边发生的很多事,不要让它们轻易的随风而逝,去找找哪些理论可能解释这种现象。

这对人的思维方式也是很好的提高。

我曾写过一篇爆款文:《为什么星巴克的员工都不热情?背后这四点值得思考》。

其实就是探因的结果。

我经常泡在星巴克写作,发现了四个让人费解的问题:

为什么顾客都横向排队?

为什么依云矿泉水卖不出去,还是要摆出来?

为什么你不买东西干坐,星巴克也不赶你走?

为什么星巴克的员工都不太热情?

当然,我也为这四个现象找到四个理论解释,分别为:

可见即可降低焦虑(心理学领域)

价值感源于对比(营销学领域)

牧群心理和转化率(心理学及营销学领域)

星巴克的人性文化管理(管理学领域)

当然,你可能会质疑我的结论不代表一定正确,但是你不能否认,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拉练了我的心智,对那几个理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比简单的记住它们更有意义。

3. 3  反证

布鲁克·诺埃尔·摩尔在《批判性思维》一书说:

人们乐于接受别人接受的观点,而不是停下来思考是否有理由支持该观点

所以,一个有效提升自我思维的方法就是,反证对方的观点。

需要承清的是,“反证”不是“抬杠”,两者区别在于,后者只是推翻你的论点,而前者,却是对你观点质疑的同时,还要指出你论据的错误,或者论据和论点的错误关系。

是的,如果只争论“论点”,就像两人的撕逼,他一个劲的说你傻逼,你一个劲的说自己不傻逼,那么两人都难脱傻逼之嫌。

高明一点的作法是,对方说你傻逼的同时,要讲一件你做过的傻逼事,这才完整嘛。

而你想反证自己不傻逼,就要对那件事进行承清,或者提出新证据,以证明自己不傻逼,你看这才叫反证。

这个方面,六神是高手,他曾写过一篇名为《一个人蠢往往不是蠢在论点,而是在论据》的文章,就是专门讲这点的。

良叔看后,也觉得很有道理。就像六神昨天的文章《人生有一种牛逼,叫做“我能背下来”》,其实就是败在了论据上。

《飞驰人生》、“郭靖、欧阳修”这些论据都是有硬伤的,那就是不真实。

所以,如果论据太虚幻,那么论点则太脆弱,一戳即破。

论据成不成立是一回事,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则是另一回事。

就像六神在文中列举自己的案例,猛一看,好像挺有说服力,正因为他对金庸的作品滚瓜烂熟,才因此能写出这么多好文章。

可你仔细一想,还真不见的是这回事,熟识金庸的作品固然重要,但仅靠这个就能扬名立万?我不相信,其实六神文章的魅力在于“联系”,把书中的故事和现实联系起来,这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

而这种能力,恰恰就是我说的思考能力,而不是记忆能力。

4.

良叔并非有意找茬,而是基于思考的习惯,对于一些观点和现象,总喜欢掰开了,揉碎了,琢磨琢磨。

这个过程中,也是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你可能还有个疑问,良叔这种不入流的作家都能看出的问题,哪道六神自己不知道?

如果他自己知道,为何还要写这篇文章?

因为,写文章的人,都是看菜下锅的。

先看原材料是什么,再考虑是煎炒焖炸。

就像《飞驰人生》巴音布鲁克魔鬼赛道的1462个弯道,就是“我能背下来”的原材料啊,当然要这么烹饪了。

就像芒格那句名言:

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每个问题都像钉子。

坦率的讲,良叔这篇文章也是。

-END-

相关文章

  • 牛逼的人,靠的真不是“能背”

    1. 有几个公众号的文章,是良叔必读的,其中有“六神磊磊读金庸”。 昨天六神发了一篇名为:《人生有一种牛逼,叫做“...

  • 日常段子系列七(牛逼的人-理工男-开车-一路向西)

    牛逼的人 我:“牛逼的人,放一个屁,都会不同凡响;写一个段子,也能贻笑大方。你就是那个牛逼的人!” 朋友:“我咋不...

  • 低调的牛逼

    当低调的人干掉整天说自己牛逼的人的时候。那些假牛逼的人。和那些一直听假牛逼的人说自己牛逼的人都会觉得低调的人很牛逼!

  • 简书,蛮有意思。

    世界上牛逼的人很多,牛逼的人本不牛逼,做了牛逼的事,才变牛逼。~一个80后的感言

  • 牛和装的区别

    牛逼是少数; 装逼是普遍存在的; 傻逼到处都是。 牛逼的人知道自己牛逼; 装逼的人以为自己牛逼; 傻逼的人不知道自...

  • 2019-10-11百人百天修炼【15】——做个靠谱的人

    文/凌未名 扪心自问:自己是个靠谱的人吗? 我想我算是个靠谱的人。虽然我现在能力还不够,没有很牛逼的标签,...

  • 成为牛逼的人,而不是吹牛逼的人

    成为牛逼的人,而不是吹牛逼的人 成为牛逼的人,是很多人的梦想,包括我。 但经过多年努力,我最终没能成为牛逼的人,而...

  • 没有人天生牛逼

    创业不是牛逼的人做了牛逼的事情,而是普通人通过做牛逼的事情变得牛逼。没有人天生牛逼,都是与困难的搏斗中磨砺出牛逼的...

  • 苦逼和牛逼相差一个字,实际上相距是如此遥远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牛逼能占多点比例,牛逼实在是太少太少。 绝大多数,甚至99以上的人都是苦逼。 苦逼和牛逼真不一样...

  • 来自一个初中毕业生的一万点伤害

    这两天被《牛逼的人,很早就开始牛逼了》刷屏,看那些牛逼的人,确实如此,从大学就很牛逼。追溯一下,高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牛逼的人,靠的真不是“能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yg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