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幸福跟追求欲望,哪个会更容易达到呢?还是说,它们是一体的,追求幸福就是追求欲望吗?亦或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又要回到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什么是幸福?虽然书中题为:人何时最幸福?但我就觉得吧,不抠字眼还是差不多的意思吧。毕竟你要是找到了幸福,也许那一刻你就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哲学家密尔说:“自问是否幸福,幸福的感觉就荡然无存了。”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活出意义来》一书的序言里说得好:“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得到;它必须因缘际会……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
幸福这种东西,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有时候你把它当作一种目标,远远地,朝着它迈进,到达时却发现是一场空,在空中弥散。既然如此,“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说就不适用了。
据文中所言,如果全身心投入自己正在做的事,能自主控制自己的意识,达到“最优体验”,或许你就达到了想象中最接近所谓“幸福”的状态。即幸福。而“最优体验”又应该如何实现呢?若是想完成“最优体验”,那么我们就必须处于“心流”的一种状态中。
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
心流是意识和谐有序的一种状态,当事人心甘情愿、纯粹无私地去做一件事,不掺杂任何其他企求。
而作者在说明如何达到最优的心流体验之前,阐述了人类处境中潜伏的障碍。而我自己则将这一切归咎于欲望与现实的矛盾。人类以自己为现存宇宙中最高等的已知生物为荣,以为宇宙是以满足人类自己的需求而存在的,可是现实却大相径庭,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种需求就好比是无底洞,无法填满。这就是欲望,一时得到满足,我们还会奢求更多。
而宗教、哲学、艺术以及其他能使生活舒适愉快的东西就成了一种保护机制,去掩盖我们的欲望。作为我们生活消遣的一部分,恐怖片也成了一种慰藉方式。观看恐怖片时,我们紧绷全身心投入,随着剧情内心波澜起伏,而结束后内心的大石头也终于落下了。这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在现实中,当人们无法达到他们的期望时,内心郁积不满,情绪无处安放,恐怖片正好提供了一处放置躁动情绪的安身之所。
可谁又有敢说这不是虚无缥缈的吗?我们以此为信仰,这也是摸不到的呀!我们,终究要回归现实中,回归我们要做的事情中,回归现在手头的事中。这才是真实的,我们要去践行的。
但混沌在心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中的意义却截然不同,因为只要是以人类的目标与欲望为出发点,宇宙就显得极度混乱。
看到这句话时,心中不禁一颤:莫不是人类的目标与欲望跟宇宙都是混沌的,深邃又不可捉摸?
我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对的。
我只知道,现在的我,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与欲望。
不知道自己是把目标设得太高了还是其他怎样,只知道现在的我很浮躁。
在奋斗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心力放在一个接一个的新目标上,无法享受现在所着手的事情上,丧失了简单的快乐。期望值不断升高的恶性循环,对于我来说是一场噩梦。
按照书中所说,我的防御系统失灵了。我的欲望与幸福同时消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