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我的阅读史

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我的阅读史

作者: 椰子姑娘hjy | 来源:发表于2023-06-16 20:59 被阅读0次

    我曾失去过一本书,在我孩提时。那是一本粉色的童话书,我爱不释手,每天骑小车出游时都会带上它,可惜后来它被邻居借走了,从此我便失去了它。尽管那时候年纪太小,尽管来不及记住书的名字,尽管当时只能听爸妈读给我听,尽管故事情节我早已忘记,但是那种喜爱之情深深刻在我的心里——我爱它爱到骨子里。二十多年间,每每想起这本书,我都深感遗憾,心下空缺。大抵是缘分尽了,逛遍书店网店再也没遇见过它。但正因为这次过失,在后来的时光里,珍惜书本的种子在我心里开始萌芽。

    上小学后,得益于表哥给我留下的很多书。从漫画《乌龙院》到《当代小学生》,小小的册子读了一本又一本。那时候并不能读得通顺,毕竟有很多字要根据图画和情节猜测,但这丝毫不影响读书的兴致。几年后,这个障碍便不复存在,从《翻过那座山》《白天的星星》到《一朵午荷》《珍贵的尘土》,箱子里的书不断更新,而我慢慢长大。后来我也上了初中,但是这套书好像只发给五年前那个时代的学生,后来就不发了。我读初中的时代,多流行读《意林》《读者》《小小说》《漫客》之类短篇小文,《窗边的小豆豆》《草房子》等儿童文学作品,以及郭敬明、韩寒等人的青春流行小说。高中时代读的杂书少之又少,多限于诸如《花看半开》《感受大家》《世有桃花》之类有利于高考写作的文本,偶尔会奢侈地读一读《人生若只如初见》《明朝那些事儿》《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样毫无压力的字眼。进入象牙塔后放松了许多,看的书多半自由洒脱——《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愿我的世界总有你的二分之一》,以及大冰的小蓝书系列等当时的畅销书。

    这么梳理下来,我好像是读了一点儿书,但也仅限于一点儿书。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十几年的积淀全在浅层——这些书我读过,然后忘了。

    曾经我也困惑,既然忘了,那我为什么还要读?直到我看到《倚天屠龙记》中金庸先生向我们传授的“学习方法”——张三丰传给张无忌的秘诀是“剑意”,而非“剑招”。当张无忌全部忘记之时,就是学成之时——“由记得转化为有如本能一般,终能不受原来招式所限,随意出招自成章法。”于是,我又高兴起来,庆幸那些年毫无功利性的阅读。那些文字就像食物,那些知识就像营养,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搭建我的知识体系、构成我的价值观,融入我的骨血。又或许是闲书读得多了,我变得不想长大,我多么希望自己能一直像某书中的幸运儿,那般明净澄澈、天真纯粹,那般无拘无束、自在洒脱。

    可我们都知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也没有谁会一直像个孩子。后来的我慢慢地不再满足于这些畅销书,就像大树想要拥抱蓝天,我的内心想要汲取更多的营养。在导师和前辈们的引领下,我又读了一点儿稍微有深度的书。《梦的解析》《爱的艺术》《自卑与超越》《荣格谈人生信仰》等心理学著作开启了探索自我的道路,在科学地了解自己内心的过程中,我慢慢建构起专属于我的坐标系,并逐渐重塑自己。

    随着年铃的增长,我们不可避免地在面对社会环境的过程中感受到压力或局限,甚至积聚消极面临崩溃,这时候,我总会想起史铁生写的那句:“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边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零霭,唱支歌给你听。”内心慢慢安宁下来,如果再读上一页《生命的重建》是多么美妙。露易丝·海在《生命的重建》中通过改善情绪、觉醒内心、关爱身体、修炼智慧四个板块指引我进行冥想......每一页都是独立的篇章,各个维度的冥想会让每一位读者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自己。它让我坚信我的内心精神世界具有精彩、细腻、强大、美妙的能量,正如书中所说“世界是一个艺术品,我也是。”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修炼一旦开启,就如驰骋的骏马在原野上欢腾,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便登场了,古籍流传千年,经久而不衰,《大学》《中庸》字字句句教我以正心、修身、明明德、止于至善、和而不流、中而不倚,而它背后渗透出来的大格局、大智慧以及“家国情怀”这样高层次的文化属性,着实高山景行。从家国再次回到个人,一个个体又如何安身立命?在这个问题上我深深赞同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所归纳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理念,其实这又绕回了“大学之道”——积善行德。当我慢慢读懂这些文字背后的文化,我就知道镜子里那个暂时略显稚嫩的自己,正在不可挽回地长大。

    长大后,会“知止而后有定”。正如胡洪侠《书中日月长》所说:“他们喜欢书籍,只是因为书籍帮他们走路。他们只要阳光,只要书中有用的东西,不如此,就感到自己年华虚度,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就这样,当我知道我的目标和方向后,我也成了白天读书的人。

    读过专业书籍后我才明白,要想做好教育,光有爱心和师德是远远不够的,教育需要科学的思维模式和专业的知识智能。在《“慧”爱学生》一书中我明白班主任要“因生给爱”,学习桂贤娣老师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的智慧;在王维审老师的《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中发现教育写作的秘密,读来津津有味,如获至宝,读后受益匪浅,倍受鼓舞;在《正面管教》一书获得要赢得孩子合作的四个步骤——理解、同情、感受、专注解决问题......我想,下一步,我需要在语文学科专业教学上探求一个深耕点。

    白天在太阳下读着专业的书,梦在书外,希望梦想照进现实。待到日落西山,月上柳梢,我也会抬头看看月亮,闲读,守望书中的梦。读一读《飞鸟集》,那些有趣又有哲思的感悟,正好就在泰戈尔的笔下流出,和着月光,我与其对读,静静地感受如夏花般绚烂的生命,感受舞动的灵魂。读一读《人间有味》,让汪曾祺带着我奔赴一场场美食盛宴——高邮咸蛋、昆明鸡枞、郫县豆瓣、野鸭鳜鱼,点心茶汤,在一茶一盏、一蔬一饭中尽情体会人间至味......

    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智慧,留给后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遗憾。我有时会畅想未来科技发展到某一水平,将“知识芯片”植入我们的大脑,会不会是一个捷径呢?答案是否定的。科幻小说《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中那位通过手术从智障成为天才又严重退化的查理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期限里许下一个小小的希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变成真正的聪明人。是的,我们总要学会独立行走,成长这堂课没有谁可以帮忙完成,任何依赖或是逃避,只会让我一直是那个惶恐地逃跑的小孩。比起安逸的生活,我更喜欢滚烫的人生,正视我的缺点和无知,甚至一遍又一遍被打破、撕裂、推翻曾经的认知再重组,坦然地面对和接纳,然后在这个过程里重新建构一个全新的更好的自己。

    正如胡适先生说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在这一寸又一寸的进程中,断然不止有欢喜。读书是脑力劳动,读书的过程中必然带着不美好的成分——不管是来源于打败惰性的自律挑战,还是外界杂七杂八的声音——比如我会听到批判我“活在书里,无有用”的声音。我想,他应该不知道,离我们最近的星星,有4.25光年远,就连我们触手可及的阳光,也需要飞行大约8分20秒才能才来地球上,所以我们向流星许愿、向宇宙下订单,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耐心。读书是一种自我教育,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延时性。我们读过的书也许不能马上经世致用,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那个携着善因的“子弹”正中眉心的瞬间,曾经读过的书会立刻激活、反刍、拥抱我,让我深切感受、深受帮助,这才是教育真正完成的时间。如此,我又何惧,何乐而不为。

    当然,我也会遇到书籍中的拦路虎,当下仅有的阅历不足以支撑我读一些更高深的书籍,不过,没关系,人和书的相遇也需要缘分。就像梁卫星老师说:“影响我们人生的,并不一定是伟大的经典著作,而往往是合适的时候,出现在你视野中的合适的书。一本书与一个人的相遇,若是触发了生命之火,那是一种天命。”所以,亲爱的自己,慢慢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宋代王禹偁的《橄榄》一诗中这样写道:“江东多果实,橄榄称珍奇。北人将就酒,食之先颦眉。皮核苦且涩,历口复弃遗。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如此说来,读书也一样,任当下无他,终究是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坚持读书,沉淀下来,一定会结出美味,与君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我的阅读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ar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