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7757/6beb1d0962d7912c.jpg)
【论语原文】
《学而第一》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弟子之一;
1.弟:通“悌”,尊敬兄长之意;
2.仁:古代“仁”与“人”常互用,这里的“仁”即指人本身。
【白话翻译】
(我的老师)有子说:一个人(能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的,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不冒犯上级,却喜欢作乱的,这样的人从来没有过。君子(做人)坚守自己的根基,做人的根基建立起来后就能走上人生的正道。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就是做人的根基啊。
【实践体会】
1.我们自出生以来,接受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应当能够教给孩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兄长等,能够做到这点也就建立了立身的根基了。因为人的情感是有亲及疏、由近及远的,倘若孩子连自己至亲的父母也不孝敬、对长辈兄长也不尊重,那将来走上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也是相处不好的。
2.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信任,孝和悌这两点,也是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因为这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即使我们许多人离开了家乡来到异地打拼,无法在父母身旁尽孝,但平日的微信、电话,以及节假日抽空回家看看,也是现代的我们能力所能及尽孝的方式。
【小结】
《论语》中记录的不全是孔子说的话,像今天这章就是孔子弟子之一的有子说的,所以我们也要注意分辨在《论语》中说话的人,不能理所当然以为书中都是孔子表达的意思。
关于孝和悌,在现代的中国,都遇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比如孝,经历了打倒孔家店以及十年动乱等等的运动,很多人对孝的理解会存在误解,以为是封建社会的糟粕,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其实大可不必上纲上线地去理解,孝本身是人很自然的一种感情,父母从小养育我们、关怀我们,我们自然会对他们产生亲近之感、回报之心,这是很自然的,基本是人人皆有的。
悌可能略有不同,由于现在很多人是独生子女,从小上面也没有兄长,加上很多人出生在城市,也没有以往乡村大家族式的堂兄堂姐等,所以在生活中关于悌没有太多直接的体会。那么我们也可以将悌这个概念做一个延伸,比如我们在大学,会有学长学姐,出来工作后,会有前辈、上级等等,我们可以从中去实践悌这一原则。
【你的观点】
关于今天分享的论语日记,尤其是对于“孝”和“悌”,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和体会呢?可以留言评论说出你的观点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