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 | 袁大妞Beryl
一个人的有意识的思想或他无意识的动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距离,只有具备同情心,但又保持客观的旁观者,才能把上述两者联系起来。这个旁观者——心理学家或父母或教师——应该学会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解读一个人的人格,而所谓的人格,也就是人的挣扎、追求的一种表达——人的挣扎、追求具有他的目的,但这目的却或多或少不为他本人所意识。所以,每个人对待下面三个关于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的态度,比任何别的东西都更能表现出他的真正的自我。
第一个根本问题:涉及社会关系
这个问题在我们讨论对现实的个人看法和客观看法之间的差别时已经谈到过。除此之外,社会关系的问题会具体表现为人的某一特定的任务——这就是结交朋友和与人相处。个人如何面对这一问题?他的回答是什么?假如一个人说,朋友交往和社会交往是无关紧要的,并且他相信这样回答就回避了这一问题,那么,“无关紧要”就是他的回答。从这一无所谓的态度,我们当然可以得出关于他的人格的方向和结构的结论。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关系并不局限于认识朋友和与人交往,诸如友谊、友爱、诚心和忠心等抽象素质也都包括在内。对于社会关系问题的回答就显示出这个人对于所有这类问题的回答。
第二个根本问题:关于一个人打算如何运用他的一生——他想在社会劳动分工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如果说社会关系是由超过一个的自我组成:由你-我的关系所决定,那么,这二大问题则是由人-大地的根本关系所决定。人和大地形成互相的关联。他向大地希冀什么?和第一个问题一样,对事业这一问题所做出的回答,不是个人的或者单方面的事情,这关乎人与大地的关系。这关系涉及双方,并不是人单方所能决定。要取得事业成功并不取决于我们个人主观的意愿,还要联系到客观的现实。基于这个原因,一个人对于职业问题的回答和她回答的方式很可能反映出他的人格及他对生活的态度。
第三个根本问题:其根源是人类分为两个性别的事实。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同样不是一件个人的、主观的事情;只能根据这种关系的内在客观逻辑来解决问题。我和异性应该如何相处?认为这是一个个人的、主观的问题同样是错误的。只有全面考虑所有围绕着两性关系的其他问题,我们才可以找出正确的处理办法。无法正确解决好爱情和婚姻问题,就意味着人格的一种缺陷。对这一问题处理不当,会带来许多有害的后果,只有参照潜在的人格缺陷,才能明白这些有害的后果的原因和含义。
所以,根据一个人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方式我们就能够发现这个人大致的生活方式和它独特的目标。一个人的目标是全能的。它决定这个人的生活方式,并反映在这个人的行动上。
结果对比: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做一个合作、友爱的人,向着生活的建设性的一面,那么,这个人解决问题的办法都会留着他的这一目标的印记,和反映出一种良好的建设性,这个人也就感觉到了幸福;他的建设性的活动,为他带来了价值感和力量感。
如果相反,一个人的目标指向生活中的主观的消极的一面,那么这个人就无力解决根本的问题。他就体会不到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内容选自《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