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越来越没有倾诉的欲望了?”网上有人这么问。
仔细想想,似乎我也是如此,越来越懒的去说些什么。不像当初,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都想拿出来跟别人讲一讲。
是从什么时候起渐渐的话少了呢?
是在别人心不在焉的神情里?还是在他人匆匆的脚步里?亦或是在家人不耐的声音里?
在想说的话被一次次打断中,在心事的欲言又止中,想要说的越来越少,倾诉的欲望也越来越低。
只因,能听你说话的人越来越少了啊。·
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都想说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那谁来听呢?
在候机大厅里,庞克正在专心读书,忽然邻座传来一位老太太的声音:“我敢说芝加哥现在一定很冷。”
“大概是吧。”庞克漫不经心地答道。
“我快三年没去过芝加哥了。”老太太说,“我儿子住在那儿。”
“很好。”庞克头也不抬地说。
“我丈夫的遗体就在这飞机上。我们结婚都有五十三年了。你知道,我不开车。他去世时是一位修女开车把我从医院送出来的。我们甚至还不是教徒呢。葬礼的主持人把我送到机场。”老太太有点忧伤地说。
此时,庞克觉得自己刚才不理老太太的行为多么令人讨厌,他终于明白:身边有一个人正在渴求别人倾听她的诉说。
她孤注一掷地求助于一个冷冰冰的陌生人,而这个人更感兴趣的是读书。
她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听众,不要忠告、教诲、金钱、帮助、评价,甚至不需要同情,仅仅是乞求对方花上一两分钟来听她讲话。
庞克不再读书了,而是用心听老太太说话。老太太一直缓缓地讲着,直到他们上了飞机。
这看起来是那么矛盾:在一个拥有发达的通讯设备的社会里,人们却苦于无法交流,无法找到一个听众。
当电话还不是人人能消费的起的时候,人们大多靠写信来跟远方的亲朋沟通。虽然来往要用些时间,但在你来我往诉说中,那根情感的线被一张张纸片牵引着,一直不曾断掉。反而是在大家有了电话,彼此留下电话号码,更利于交流时,信断了,电话却也很少去拨动。等牵挂对方拿起电话时,话筒里却传来了“你拨打的电话是空号”的语音提示……
电话的出现,拉近了空间的距离,却把心中那根倾诉的线扯的更远了。
倾诉,是要静静地,让思绪带动情绪,把内心的事情进行诉说。
如同炒菜,从清洗原料到切成各种形状,最后经过煎炒烹炸成为一道道美味佳肴,有一个酝酿的过程,就像写信。
电话却如同快餐,讲究的是直接、快捷,电话里能诉说的毕竟有限,实在不适合远方的人通过它来维系情感。
远了不便倾诉,面对面是不是会好些呢?
美国汽车推销之王乔·吉拉德曾有一次独特的体验。
一次,某名人来买车,他推荐了一种最好的车型。名人对车很满意,掏出现钞,眼看就要成交了,对方却突然变卦而去。
乔为此事懊恼了一下午,百思不得其解。
晚上11点,他忍不住打电话给那人:“非常抱歉,我知道现在很晚了,但是我检讨了一下午,实在想不出自己错在哪里,因此向您讨教。”
“真的吗?”
“肺腑之言。”
“很好!你用心在听我说话吗?”
“非常用心。”
“可是今天下午你根本没有用心听我说话。就在签字之前,我提到我的儿子吉米即将进入密执安大学念医科,我还提到他的学科成绩、运动能力、将来的抱负。我以他为荣,但是你毫无反应。”
乔不记得对方曾说过这些事,因为他当时根本没有注意。他认为已经谈妥那笔生意了,不但无心听对方说什么,反而在听另一名推销员讲笑话。
乔这才明白失败的原因:那人除了买车,更需要得到对于一个优秀儿子的称赞,以满足内心的自豪感。
乔对此表现迟钝、毫不在意,是因为眼里只有生意,觉得其他一切都是“闲话”。
但恰恰是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闲话,承载了顾客的感情寄托,也是成就生意的关键。认真倾听他人讲话,当他的知音,当他被尊重的渴望得到满足时,才会回过头来满足你。
人活在世上,说和听是缺一不可的。
诉说,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每一个说话的人都希望别人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
倾听,不是简单地用耳朵来听,它也是一门艺术。是要用耳朵来听说话者的言辞,还需要一个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的谈话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各种信息。
听和说像是鲲鹏的两只翅膀,必须协调展开来,才能直上九万里。
当你想倾诉时,正好有人在倾听,这该是很幸福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