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出生意味着母腹中安全舒适的环境被剥夺。原初的环境孕育了婴儿原初生命的内在最核心的心理架构,未分化的自我、幻想能力和情感核心。
出生事件带来的巨大冲击感,触发婴儿重新去寻求环境的满足,就如母腹中所经历到的强烈互动的、自发自如的、满意而归的那种体验,这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印刻效应。十月怀胎对于母亲而言,婴儿是从她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伴随着生理的变化,母亲自然地进入母爱灌注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在寻求环境的满足上越发失败,愤怒情绪伴随着出现,黑暗带来的无助和害怕,使得婴儿深深相信黑暗力量的存在,并在遭遇环境失败时,会归因到外部的这股力量。随着心理的发展,外部的黑暗力量被内化为潜意识结构,自我开始分裂,这是第一阶段心理发展的关键任务。
婴童的攻击性是一种补偿性的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婴儿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达到TA在母腹中所体验到的愉快并满足的高度。通过对坏妈妈的攻击,婴儿表达了对外部黑暗力量的愤怒,直到有一天TA认识到好妈妈和坏妈妈是指向同一个客体的,婴童便感到内疚,并进入抑郁期。虚假自体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方面,它不断调和真实自体与外部环境要求之间的冲突,这是第二阶段心理发展的关键任务,自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也逐渐变得清晰。
第三阶段是由母婴二人关系走向父母与儿童的三人关系,之后个体便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中。主体的心理结构愈加复杂,能进行更高水平的社会感知、社会记忆和社会思维,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并个体化。
够好的母亲提供了够好的抱持性环境,婴儿的全能表达得到了很好的满足,TA将很容易地与生命的本源建立链接,从此便拥有了生命。现实的残酷意味着大部分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生命的缺损,惟愿你有勇气带着这部分缺损的生命去经历人生,在跌打碰撞中完成生命的修复与更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