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587754/e73b012676510bd2.jpg)
请别把孤立误当做孤独的花朵
“如果有人说你太特立独行,那么恭喜你,你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有很多人喜爱将这句话或者类似的话当做自己的人生格言,但是当我们孤独久了,偶尔也需要回头看看:自己是否是将“孤立”误当做了独处。
讲一个例子,我的大学是五人间,五个小姐姐生龙活虎,五湖四海,东南西北角的都有,暂且,先将其中一位叫做A。
我来简单介绍一下她,A长相身高都适中,甚至也算得上好看,但无论何时她总是行色匆匆的独自一人,课前课后连个作伴的都少有,而她实际不算孤僻,晚上大家都在宿舍,她总是话最多的一个,在班级活动也总是喜欢上前,然而党员二选一的时候,她却仅有两票。
A似乎非常不解,她在桌上抄了份心经,又改了签名,就是上面那句。
A就是一个典型将孤立当做独处的例子,却迟迟未曾醒悟。
为什么呢?因为她课前从未等过她的舍友,时间久了,下课后自然也就不会有人等她,而傍晚的宿舍夜谈,她总在不断打扰舍友们各自的话题,试图将关注点引向她的故事,却忽略了倾听。在班级活动时,她的上前也往往只是乐于出头,却难当其任。
大学即是一个小型社会,每个人都在精挑细选着身边友人,现代人尤其是九零后一代,因为其自利性而发展的尤为突出的交友雷达,能很快甄别出哪里是自己的适宜同伴,从而使得A被当然性的孤立,而她本人却还陷在自我满足的漩涡里挣扎。
“独处”是有益的,历史上许多名人诞生于独处,和孤独的花朵中,然而他们却仍旧拥有自己的良性循环的交际圈,康德身居小巷,他的老朋友威廉见到他时还能大笑说出,你还是那么准时,罗素一生与他的学说完全相反,古怪傲慢,却仍旧能拥有能够与他直言“我知道你听不懂,但是没关系”亦生亦友的维特根斯坦。
毕竟我们的孤独和沉思,终究是为了发现自己。而人生问题的根本解决,就是这个问题的消除。
但如果你将他人对你的孤立,错误的理解成了是自己的特立独行,那么遗憾的告诉你,这样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真正正确的孤独是不会远离人群的,正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正如看似高贵的法律,其实正是一门因为最世俗而显得高尚的学问,我们所追求的公平正义,其实也不过就是为了我们身边的友人,我们的亲人,所能生活无忧。
如同苏力先生所言,“我们的父母,构成了我们身后永远的,走不出的风景。”再过高处不胜寒的人,也终究走不出千里共婵娟的世俗红尘,也就是人群。
因而如果我们真的觉得生活孤独,那么在享受同时,也请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是真正的孤独吗?这是有益的孤独吗?我们需要这样的孤独吗?
我们需要孤独,现在的社会浮躁难平,孤独是奢侈的必须品,但却不是廉价的涂料,任凭谁认为自己特立独行,都能用这涂料糊涂一气,假装充个完整的人。
浅见,感谢你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