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瞬变》作为本期的书籍,开篇便以各自的话题思考。
你想要做出哪些改变?并为此排序。
小编表示还是俗人一个,分享下我的吧。
1.工资——开源节流——每天好好工作
2.学习——BEC ——每天打卡
3.旅游——云南——每月存钱
不管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改变,最终要量化到每一天,甚至是每一个时辰的行动,才能日积月累,最终量变良产生质变。
有位师兄提到,不知何处去?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想要事业,想要家庭,想要读书,但发现时间不够用,究竟何去何从呢?
个人发表点愚见,希望不要介意哈。
我认为,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活着。
活着本身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我们作为生命体,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刹那,感受生命的美好,感受世界的怀抱,感受来自家庭父亲母亲的关爱,读书时感受来自老师同学的关爱,工作时感受来自同事的关爱,还有朋友之间的关爱。我们活着可以感知那么多美好的东西,这些生命的赐予,金钱无法买的到。怀揣这一颗赤子之心,感知活着的美妙。
Q: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呢?
Q:您做什么事感到最开心呢?
这两个问题,如果师兄得出了答案,那么是恭喜的。
最想要的东西,就是最想要改变自己的一方面,朝着目标坚定不移的前进,朝着目标努力,其他的一切都可以为此退让。
另一位师兄分享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解答关于该师兄的烦恼,即: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年轻时的主要任务倾向于赚钱,年长一点就转移到家庭亲戚关系上。
这也不失为好的建议。就像我们当学生时主要任务是学习,刚出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工作,为人母为人父主要任务就多了,除了工作在外还要扮演引路人的角色。
有位师姐回答,可以兼顾工作,读书,锻炼,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这也蛮好的,充实自己的时间,又有工作又有生活,想要做的事情一个不落。这就属于比较好的生活方式。
时间像海绵一样,挤挤总会有的。
其实,管理时间更为重要。
以我爸来说,辛苦的创业者,几次失败又几次反弹。我爸老说:“我一个人当六个人用。”创业者确实比较辛苦,需要各种各样的操劳。还记得大年三十我爸都还在加班,过年就休息了初一,经常加班到三四点,第二天又很早起,每天睡眠都不足,一边佩服我爸的精神,一边担心他的身体。“我必须一周时间内赶出来。”因为心中有个信念,“必须”,所以,我爸累死累活的加班加点。初六的时候,我爸仿佛重大宣告般“看!这就是我们努力的结果!”每天睡眠严重不足,看到结果的那一刹那,是自我肯定,更是是兴奋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当然了,这种行为不太提倡,以临时抱佛脚的感觉拼死拼活。在我看来,如果平时多去思考,把这一周加班加点的工作量,分摊到一个月里面,每天花个两个小时去研究,那么一切是水到渠成,一切是顺理成章的。
有一个值得提的字眼是,必须。
因为有足够的信念,就有了足够的动力。所以促使原本行动的改变。
有了心,才有行。
如果做这件事我开心、快乐、幸福,那么我所有为此付出的时间也是值得的。
假设我在读书中感受开心,与哲人对话,与思想家碰撞,与心理学家共鸣,那么我就愿意多花点时间在“读书”这件事情上。那么,我就愿意为这个模块安排时间,因为我觉得这是值得的。假设我在与家人的陪伴交流沟通过程中,感觉到自己的幸福感在加强,那么我就愿意花时间在“家庭”这件事情上。
若以列出“几件感到幸福的事情并为此排序”那么我想对于时间的安排也分配就也有了答案了。除了一天工作八小时,睡觉休息八小时外,还有空余的八小时,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如果说,再扣掉来回坐车两小时,也还有六小时。如何有效的利用这六小时呢?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啦。
波波师兄语录:
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达到成功,就像要过一条河,我们需要搭桥,搭桥需要竹子,竹子需要去一点一点砍。我们要跨过一个坑,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先踏入坑里才能慢慢走出来;我们想要穿过一面墙,也需要慢慢一点一点拆墙。也许墙后面未知的是更大的墙的,也许跨过了这个坑还有更大的坑在等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最后,再次感恩师兄师姐们的分享与共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