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4 09:41
威尼斯(Venezia)下起了雨。
connection被硬生生切断,人会感到痛苦,与家人分离,手机与网络是稻草,人想要抓住,却更加重了这样的难过。
我未订旅馆就踏入威尼斯,幸运地找到位于Santa Fosca的Hostel,这里离火车站很近,非常方便。两位室友亲切友善,其中一个女孩的背景我们这里看来必是觉得少见:她本科是学生物学,硕士研究 painting,PhD研究16世纪威尼斯教堂建筑绘画。她常来威尼斯主要是为了博士研究,外出旅行居然把part-time job的工作一并带上,那是她做助教需要批改的考卷,她说自己兼了三份工,也不够完全负担生活费与学费,兼职消耗掉她许多的精力与时间,可以想像日子的辛苦。
阴雨使得气温下降,我开始觉得身体不舒服。
朱自清的《威尼斯》,看到了总会有印象,尤其第一句:“威尼斯是一个别致地方。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那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Gondola)。”
身临其境威尼斯,是真的没有书中的浪漫,剥落了墙面的旧房若在国内头两年是毫不犹豫被大面积拆除掉的,没有钱去坐刚朵拉,也并没有这个欲望,只靠近了反反复复不同角度拍照就已经心内欢喜。
不过到了圣马可广场(Piazza San Marco)还是惊了一下,钟楼高塔和圣马可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 a Venezia)在我走街穿巷的不经意间就这麽呼的矗立在猛然张大的空间里。跟着人群慢慢移动到教堂里,这是世界上知名的教堂之一,並且是拜占庭式建筑的代表,花两欧进入教堂里的藏宝室,我见到了威尼斯悠久的玻璃珍品。
威尼斯的传统工艺,以玻璃工艺最为著名,威尼斯玻璃因为制作精美,色彩鲜艳,图案別致,曾使十六世纪的欧洲人为之痴迷,甚至被视为珠宝,只有贵族可以使用。当时最普遍的玻璃工艺品,是各式各样的酒杯。烧制酒杯最出色的技术,就是趁玻璃熔液尚未凝固前,用钳子在杯脚加工,在两侧拉出对称的「翅膀」,有时还将这对「翅膀」进一步塑造成动物、人脸,或花草的形象。如今的威尼斯玻璃制造工艺更加精湛,可在玻璃材料中加入金属成份,使某些玻璃制品不易破碎,即使不小心掉在地上,也会完好无损。
威尼斯玻璃的历史,可追溯至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地中海东部和中东地区的玻璃制造技术经难民帶到威尼斯。据史料记载,威尼斯的玻璃制造业在公元982年已有一定规模。开始时,大部份作坊在威尼斯本岛,到1291年,由于市內的玻璃工厂为木质结构,时常发生火灾,故玻璃业纷纷搬到离威尼斯本岛二公里的慕拉诺岛 (Murano)上。到今日,慕拉诺已是「世界玻璃之都」。
我没有能去慕拉诺岛,真的好遗憾……
我们不喜玻璃,认为玻璃易碎,不如玉坚。这里的人们把脆弱的玻璃与耐用的金属结合使用,更加凸显出玻璃的晶莹剔透。威尼斯的小店,到处可见玻璃制成的灯具和饰品。路上经过一家珠宝店,一位打扮不俗的女士表露出对这种饰品的鄙视,认为玻璃首饰不能被称为Jewelry,“不过是a lot of fun罢了”,只有用天然美石、金银等稀有金属材料制成的首饰才佩得上Jewelry的称谓。照她这种观点,恐怕伦敦市场一大块饰品都不能叫 Jewelry,因为那里人们是连汤勺、鸡毛都会挂在脖子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