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家认为做成一件事情之前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但这篇文章的答案则是认为达成共识是最重要的。
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先达成共识就开始做,那么大概率是失败的,哪怕不失败,也容易事倍功半!
有个心理名词叫内耗,指的是人在各种事情中不断拉扯,消耗了大量的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我们就处于一种内耗的状态下。
如果人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可能就会感觉明明这段时间啥也没做,但还是有股莫名的巨大疲惫感,于是自己更加不想做啥事了,因此又增加了自己的内耗,这样便形成一个负面循环。
那么,我们要如何打破这种循环呢?
其实就是要达成共识。
大多数人的内耗可能都是这样的:他们心里可能有很多个不同观点的小人,明明很爱一个女孩。但我们心中的一个小人认为,要是表白失败了那得多尴尬啊,为了我的面子还是算了算了,不表白了。
而另外一个小人可能告诉我们,光阴一去不复返,面子值几个钱,表白了好歹还有百分之50的机会,快上啊。
这时,另外一个小人又跳出来说:自己这么挫,对方这么美好,我配不上她,还是别去了。
然后又出来一个小人道:就是因为你现在这么挫才要给你增加点动力啊,几句话的事情怎么搞的这么复杂,她要是拒绝你了,说不定你就有动力努力了啊,要是没拒绝那你不是赚大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7365508/2db2e5bb05e159a6.jpg)
……
脑海中的小人如此不停的吵闹,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啥也没做,还整天被搞的疲惫不堪。
就这样磨着磨着,诶,毕业了,大家很大概率再也见不到面了,你除了一股深深的遗憾和不甘还有什么?
可能哪天深夜喝了两杯酒和几个朋友吹牛的时候会感叹一句:要是那时候我表白了就好了……
然后呢?
没有然后了啊。
后悔谁不会啊,关键是你做没做啊。
真正让人难受的不是你没做到,而是我本可以!
二
菲茨杰拉德(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曾说过: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但仍能保持理性行动的能力。
其实保持截然相反的想法并不难,难的是你依然能保持理性去行动。
就好比上文中准备表白的例子,他脑海中有很多截然相反的想法,但关键是他因此根本不知道怎么去行动,只能一直拖着,还是很疲惫的拖着,陷入了内耗之中。
而打破这一切,需要的都是达成共识。
你需要让自己脑海中的几个小人聚在一起,开个会,然后达成共识,这样才能做出行动,并且不会让自己心里感觉那么累。
比如,可以和小人说我去追多长时间,如果对方一直不答应那可能代表真的不合适,那就不追了。
这样至少你尝试了,无论成不成,你将来都不会后悔,你当下也不用花大量的心理资源在这上面,可以有更多心力去做其他事情。
为了更好的完成事情,我们需要减少内耗,而为了减少内耗,我们需要和脑海中的小人达成共识。
但达成共识和内耗并不仅仅存在于个人身上!
三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
那么一个家庭为什么不和睦?往往就是因为家庭成员之间没有达成共识啊。
大学毕业的子女想去大城市发展,一辈子务农的父母觉得子女回家考个公,进入体制内才是正途。
又或者子女二十七八岁了一点不着急结婚的事情,五六十岁的父母整天找人打听有没有合适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7365508/c3f7f0be29502638.jpg)
这样的家庭怎么和?见面不到一小时说不定就吵起来了。
这说到底就是没有达成共识啊,各有各的想法,谁都认为自己才是对的,父母认为子女一辈子吃的饭都没有自己吃的盐多,子女认为时代变了,父母那套过时了。
当然,吵归吵,但家庭里的成员相互出事了,互相也肯定是会帮助的,但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毕竟不一样。
父母整天认为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子女认为你们能不能理解下我……
彼此都在生闷气,这样的家庭怎么兴?
翻开历史,其实也一样。
比如在元朝还没有凉之前,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各路豪杰一起去打元,但等元基本大势已去以后呢,各方势力又开始打起来了。最后老朱创造了一个开局一只碗,结局当天子的神话。
又或者秦末时,各路诸侯为了避免内耗便相互联合先把秦搞的凉凉,然后呢?楚汉争霸不就开始了嘛。
四
欲攘外先安内是共识,但外面的解决了,内部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历史其实也告诉我们了!
历史上那些大人物知道要完成事情之前要先避免内部的势力相互内耗,于是懂得相互达成共识先搞定外面的,至于搞定了以后的事情,大家都心知肚明,但不会有谁蠢到拿到台面上谈……
说到底还是看共识,共识,共识!
无论是个人,家庭甚至还是特别大的组织!达成共识都是第一要务!
千万别再还没达成共识之前就去做事!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