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小说里的故事,生活里的童话想法教育
高校走出的“优等生”是不是必然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高校走出的“优等生”是不是必然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作者: Cici_yogurt | 来源:发表于2017-04-17 19:12 被阅读0次
    高校走出的“优等生”是不是必然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首先澄清,题目中所说的高校,并不仅仅指中国的高校。在这里我仅谈谈自身的经历。

    在步入大学将近一年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在取得3.8的GPA、综测年级排名前三、取得奖学金资格后却会有种淡淡的失落和迷茫——因为我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我也终于明白前人们所说的“在大学,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大学,优等生们都有自己的一套“生存之道”,换句话说,懂套路。

      我所在的大学有一个依据期末考试成绩和所谓“综合素质”筛选出优等生组成的荣誉学院,具体叫什么我就不说了。进入这所学院的学生都是各个专业的大神,他们统称为荣誉生。学校花重金打造这所荣誉学院,荣誉生们享受各种资源倾斜,像什么外校名师专题讲座、寒暑假全额报销出国研学都不在话下。也正因如此,许多人为了成为荣誉生狂刷绩点,而我,也是其中之一。这所荣誉学院有一套专门的评价考核机制,除了绩点要求外,对荣誉生们每学期所听讲座次数、参加沙龙次数、义工时数等等都有严格规定。

     你以为真的有那么多人热心于公益?愿意牺牲自己空闲时吃喝玩乐的时间跑去敬老院、孤儿院做志愿者?如果你真的以为他们都是思想觉悟超高的青年,那你就太天真了。不可否认,在这些志愿者中间的确有些人是想要去尝试这些、积累社会经验的,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的确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做出了贡献,但是请相信我,真正满怀热忱做义工的人只占20%。那么剩下的80%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刷工时。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要刷工时呢?为了给自己的综合测评加分好评奖评优;为了获得志愿者证书从而增加自己申请国外名牌大学offer的可能性;为了……总而言之,这些活动是一套学生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正是这一评价体系使得原本公益的活动也有了功利性。而包括我在内的荣誉生们做志愿者或者义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防止因工时不够被学院分流。因此在我们学校的一个义工项目群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对话:

     群主:周六有个**项目,抵四个工时,有人去吗?

     A:我这学期工时满了,不用去了。

     B:我去我去,还差3个工时急死我了。

    可悲吗?也许。但是说真的,除了动机不纯外,似乎没有任何不妥之处。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骄傲地告诉同学家长自己又去哪那哪当志愿者了,显示出自己热心公益、努力尽到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对学校来说,他们可以骄傲地对外界宣称本校鼓励学生积极服务、奉献社会,进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既然是双赢的结果,动机怎么样还重要吗?不仅仅是做义工这件事,我身边有许多的荣誉生,他们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演讲比赛、辩论赛,加入学校星级社团,俨然是全面发展、样样精通的新时代好青年。但是你知道他们在报名参加这些活动前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吗?

     “参加这个,综测有加分吗?”

    再举一个例子。由于我们专业每学期都会有些课是考查课,(所谓考查课,就是年级不统一出试卷,而是有让各个班级老师自定形式、自划等级。)由于我们学的是文科,写论文或者影评就成了最主要的考查方式。但是大家知道,但凡是给文章打分,都会带有极大的主观色彩。如果你没有特别漂亮的字体、特别出众的文风,顶多就是拿个“良好”,凭什么脱颖而出、拿到“优秀”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老师认识你。这就相当于面试时主考官是你亲戚。要知道,大学一般都是大班授课,即两个或者多个班级合在一起上课。所以通常情况下,老师就不可能像高中老师那样认得每一个人,他能记住各个班课代表的名字就不错了。那么,如何让老师记住你的名字呢?我的一个直系学姐的某专业课水平其实很一般,但总能拿到4.0的GPA。她的经验就是,上课做在第一排,经常和老师互动、问问题,没事就在老师面前转悠混脸熟,然后择机向老师问手机号、邮箱,找些话题或者问题给老师发信息。当然了,第一句话就要自报班级姓名。对于这样一个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善于思考的学生,老师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等到他们拿到自己想要的分数时,便会秒删老师的联系方式,从此相忘于江湖。

    每一年都有人批评中国的应试教育,批评高考。然而在我看来,与大学的评价考核方式相比,高考其实纯粹的多。最起码,学生是在努力刻苦地学习,他们的目标单纯且唯一。由于个人水平有限,我没办法武断地下结论说高校的大学生们正是因为这套评价体系变得越来越功利,越来越会表演和伪装,我也不知道这样一套被广泛采用的评价体系究竟是否科学合理,因为在它的影响下,的确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去尝试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这里推荐大家上网看看发表在《南方周末》上的一篇文章,叫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其中分析的十分透彻。

    但是仅从我个人、作为一名大学生而言,我没办法为自己的这种顺应、利用规则以达到自己目的的行为感到骄傲和高兴。相反,我为自己、为许多像我一样,在别人眼中是“优秀大学生”的人感到悲哀。其实多数情况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因为当周围人都这样做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时,你也会不自觉地向他们“学习”和靠拢。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想来如此,便对么?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套评价体系在客观上的确促进了我们增加社会经验,充实大学生活和提高自身能力,只是这在这种氛围下,我的那份对做志愿者、做义工最初的热情和想要挑战、充盈自己的激情已经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有因对功利的追赶而产生的疲惫和迷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校走出的“优等生”是不是必然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fx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