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政
芝士社群成员
数字出版从业者
喜欢挖掘大脑潜力
用图表达思维,是一种思考方式,也是一种表达方式,但最终会是一种生存技能。
关于导图,能说得很多,这一期的分享,并不是具体分享哪一种工具,也不是具体讲导图的使用方法,更不纠结导图的拓扑形式,而是分享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一种导图的“创造力规则”和训练方法。
一、初识导图
—个人思维方式的一个新境界
小时候读书,有一本介绍词根词缀的书,看起来非常不方便,尤其是要经常翻到前面的某一页,我觉得这样实在太麻烦了。烦不胜烦的时候,决定试着把一些内容写在卡片上,在一张超大的纸上摆来摆去,摆好位置后粘好,用粗笔线条把卡片连接起来。
做完第一部分之后,我发现,心里某个蒙着迷雾的部分似乎吹来了一阵清风,豁然开朗起来,当我把卡片剪得更碎,线画得越多,我发现,这本书越容易看懂了。
这时候,我的心里有一种模糊的“顿悟”一样的感觉,原来还可以这样!
后来,初中一年级开始学现代汉语语法,发现用这种方法来“拆解”语法规则,极其方便记忆和理解。应用的时候也更加得心应手。
从此迷上了这种“表达”的方式。
一种另类的体会是:原来“书”这种东西是作者故意把很简单的事情用语言粉饰得很复杂。
后来,自己写东西的时候,慢慢会在脑子里浮现出一张图,上面有主线,有分支……老师说这是提纲,但后来我发现,这并不是线性的提纲,这是导图。
再后来,导图一直陪着我。
二、拓印思想
凝练、链接
如果用一种形象的方式来描述导图的形态和作用,我倾向于使用两个词:叶脉、拓印。
叶脉,小时候大家都玩过,制作叶脉书签需要慢工细活,采来新鲜的叶子,用硬毛刷细细拍打叶子,直到叶肉脱落,只留下叶脉。这个过程,特别像利用导图去剥离别人的表达内容,比如“书”,抽茧剥丝之后,最终留下的,是骨骼、脉络。
拓印,小时候喜欢拿纸蒙在硬币上,用铅笔轻轻刷过纸面,硬币的图案就被拓印下来。这个过程,特别像利用导图来记录和“引导”自己的思想,自己要表达的内容。
导图其实最终的形态,就是“凝练”的单元格被“链接”起来。
三、思维过程
先堆积、后凝练,再加法、后优化
生成一张导图,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这十二个字:“先堆积、后凝练,再加法、后优化”。
先堆积:想到什么、看到什么,直接堆到图上去;
后凝练:对每一个单元格进行压缩瘦身,能归纳的归纳,能拆分的拆分,该聚类的聚类;
再加法:对上面完成的半成品进行润色,以今后用度需求出发,增加辅助表达的内容,比如附件、比如链接(URL)、比如注释、比如附言、比如小结、比如关联;
后优化:对基本完成的导图再做几轮梳理。
四、思维训练
以有效表达为目标的自我训练
归纳、总结、分类、聚类、关联,这是导图制作的基本原理,导图不是摘抄,最好不要在一个单元格内写入超过七个字。
训练的方法很简单,小学的时候大家就玩过,中学的时候更着意训练过:缩句。
把内容缩成核心词组成的句子。随后再对被缩掉的部分进行拆解、分析。就能逐渐训练自己相应的能力。同时,把被缩掉的部分重组、替换,再回灌到缩完的句子中去,比较前后的差异。慢慢就能形成较好的导图表达素质。
最终,这种训练会回馈给我们的思维,让思维更倾向于合理、节制、精确、逻辑的组织和表达。
五、关于人生
其实导图只是一种形式
本期的题目很唬人,但没办法,我就是这样使用导图的,安排日程、安排项目进度、读书笔记、设计工具、规划女儿的生日宴会,甚至现在我的女儿也开始喜欢上了导图这种方式,正乐此不疲的用导图每天做一天/一周家庭菜谱计划。
与其说人生是一组导图,毋宁说导图带来的思维方式的改变,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这是芝士社群第241期原创精华文章,芝士社群每工作日组织线上分享,社群内成员轮流担当主持人,每周根据分享质量投票评选一位周冠军,汇总精华文章。
宇宙、文明与社会,共论《三体》——汪东
分享内容:
一.故事梗概
1.三体背景
2.地球往事
3.黑暗森林
4.死神永生
二.关于《三体》几个让人思考的问题
1.叶文洁对人类是功?是过?
2.罗辑的成长来源于什么?
3.圣母是否毁灭世界?
麻将里的中国文化——张萌蒙
分享内容:
分享主线,分条描述。
1.麻将的前世起源
2.麻将的今生故事
3.麻将里的“心灵鸡汤”
4.成为“国粹”的进阶之路
5.沈阳麻将的游戏规则
信任的速度——张婷
分享内容:
分享主线,分条描述。
1.信任税和信任红利
2.信任的五层波浪
3.信任的四大核心
4.十三种行为
5.明智的信任矩阵
如何选择股票--从不同的视角选择不同的股票——袁文笛
分享内容:
1.股票的分类
2. 策略投资方法的不同视角
3.中国当下的产业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