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命运的风云诡谲前,能够真正做到云淡风轻的文人,首数苏东坡了。
公元1061年冬天,26岁的苏东坡第一次去陕西凤翔做判官,他的弟弟给他寄了一首伤感的怀旧诗: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东坡看出了其中的担心和不舍,随即和诗一首: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他告诉自己的弟弟苏辙:飘忽不定的人生,恰似雪泥鸿爪,前途漫漫无所知,只管顺其自然。
内心的豁达可见一斑。殊不知,他的这首诗无意中却框定了自己从此以后的生命轨迹。
从此,在大宋的版图上,苏东坡成了一只离群的大雁,四处飘零。
他从21岁出蜀,66岁北归。后来客逝常州,最后安葬在河南郏县小峨眉山下。可是自古生死有定数,意义论短长,纵观子瞻的人生,仍使后人津津乐道,对其仰视之。
一个“乌台诗案”,他被关进大牢,被营救出来后,以“诽谤新法”之名把他贬到了长江边的黄州。
在外五六年,好不容易被皇帝召回,却又因为政见不同,又被贬到岭南的英州。
东坡也不辩解,直接启程,还没走出多远,一道圣旨飞来,再贬,干脆去惠州。
面对厄运,东坡淡然处之。眼见得也只能跌倒尘埃里了,可是三年后,又一道旨意传来:让他去海南岛。
即便如此,苏东坡也没有怨天尤人,无论身处何地,身居何位,他都能恪守本职,为民请命。
在登州,他整顿水军,废除食盐官卖制度;在定州,他惩治腐败,修葺营房;在密州,他扑杀蝗虫,斋戒吃素;在徐州,他掘土筑堤,抗洪抢险……
他胸怀大志: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他多情恋旧: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即便不得志,他仍能淡泊人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都说,乱世出英雄,在当时的混乱中,苏东坡并没有成为一名英雄。但是滚滚历史长河里,可以冠以“英雄”二字的才有几个?
在上天赐予的每一个平等的生



命前,在大浪淘沙里,能有滋有味,宠辱不惊地活着,也堪称英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