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zhi4)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先生的翻译是:
孔子说:可以同ta谈话,却不去同ta谈话,这样就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ta谈话,却同ta谈话,这样就浪费了言词。明智的人既不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言词。
这次的讲座的后半段,傅先生还是举例说明如何说话,他也说达到‘既不会错过人才,也不会浪费言词’这个标准很难。但是呢,里面提到一个词:循序渐进。
说话也是有次第的。从讲座里面,傅先生举的例子就说得很明白了。其实,关于说话的文章、讲座、刊物、专题有很多,自己也看了一些,今天,结合傅先生的讲座,自己又归纳了一下:
第一个,说话,要礼为表,诚为里。
不管是第一次交往的朋友,还是老朋友,说话要用心去说嘛。尊重对方,内心真诚就好了,这两点要‘一以贯之’,贯穿整个谈话,贯穿整个交往的过程。如果说,你真的是学儒家,平常无论跟人交往,还是独处,都能把‘礼、诚’作为自己视觉的台标,思想的台标,起心动念的台标,永远都不磨灭,那你做任何事,包括跟人谈话,都不会偏离太远。(想到台标,就是电视节目播放的时候,在屏幕的一角会有某某电视台的LOGO或是字符作为频道的标志)
对待新朋友,这个礼容易做到,但是一旦大家熟悉了,就往往容易忘记了分寸。
诚,就是真诚、坦诚。这个情况相反,对待新朋友往往容易坦诚,但是老朋友,大家认识久了,反而会有些东西会讳莫如深。其实无论是直言不讳,或是讳莫如深,都是比较极端的状况。坦诚、真诚不是什么都说,也不是什么都不说。这个要视情形而定。
一般来说,对于新认识的朋友,要主动礼貌的打招呼,问好,握手,或是递上名片,留取对方电话等等,合乎礼法、礼仪的要求,适当介绍自己,认真了解对方给出的资讯,记住对方的名字,就差不多了;而对于老朋友,除了注意不能失礼之外,还要注意保持适度的联系,你不能结识了新朋友,就忘了老朋友。
第二个,说话,要注意观察,就是察言观色,先听后说。
这个无论是对新朋友,还是老朋友都差不多适用的,除非你有事要找对方帮忙,那你要先开口,先说明情况。
你先听,先看,就知道说:对方要表达什么,有什么期许,紧急程度、重要程度怎样,对方是不是认真的在说事,还是随意的调侃。就能够比较全面了解对方说的是什么,想要说而没说出来的又有哪些,这样才不至于断章取义,或是白白浪费时间。
听的时候,要认真听、用心听,不能心不在焉,这当然也是礼跟诚的要求。对方话还没说完,你就自以为是认为明白对方的意思了,或是讨厌对方的话题准备岔开话题或是干脆打断对方的说话,这不合乎礼的要求,也不真诚,更谈不上坦诚了。
这个需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不断的练习,自有心得。
第三个,注意说话的层次感
就是经过察言观色之后,听完毕之后,如果自己觉得说还不是十分明白对方的意思,不妨采用合适的方式去探问对方,了解这次谈话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给予回应。
有的时候不回应也是一种回应。比如你去找某某说了几个事,有的事,对方给出了说法,有的没有,那你就看看当时情形是否允许自己再强调一下自己的想法,如果对方还是没有正面回应或是顾左右而言其他,说明这件事对方不感兴趣,或是解决不了,或是不便谈。就不要再追问下去,避免双方尴尬。
此外,有些关于说话的话也很有趣,不妨合在一起,值得看一看,想一想:
酒逢知己,你就只管说;话不投机,你就闭嘴吧;
逢人只说三分话;
见人说人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真人面前不说假话;
说而不说,不说而说;
说了不算,算了不说;
天不言,地不言;
还有两句歌词,一句是:说吧,说你爱我吧;而另一句是:没用的废话少说。
说话这事,还真不好说。但是呢,我相信:你只要坚持内诚外礼,总会达到从心所欲而不越距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