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韩同志。
“演说家是我”严格意义上,它是一个“知识社群”。
它由一批热爱学习、喜欢思考,并愿意身体力行把知识付诸于实践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创知识平台”。
搭建这个平台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提升我们的能力。
今天“演说家是我”项目发布会,就是我们向大家推荐的第一个社群产品——演讲。
因为我们认为“演讲”是一个人所有能力中的“通识能力”。
我把“演讲”总结为“三力模型”:
思考力+沟通力+品牌力=影响力
你这辈子能赚到多少钱、能实现多少价值,取决于你能影响多少人。
1、演讲是思考力:思考清楚,才能表达清楚。
当你想一件事的时候,是不是脑袋里会出现一个微弱的声音在说话,有时候还会同时出现好几个在对话,这就是思考的过程。不善于说话的原因,不是嘴巴出了问题,而是思考出了问题。
演讲是锻炼逻辑的最好方式
因为演讲,不能像思维导图那样,把所有的知识,彼此的关系,都铺在一个平面上。而必须通过线性的方式逐步展开。也就是说,没有理解前面的,就无法理解后面的。
所以,你演讲的每句话,都不能有矛盾,论证要清晰,逻辑要严密。
2、演讲是沟通力: 表达自己,打动别人。
演讲,不是交流,是沟通。
许多人演讲只顾自己讲的嗨皮,却不在乎别人是否接受。
演讲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沟通。
所以,演讲是沟通的高级表达形式。你能把演讲做好,你就能沟通好。
3、演讲是品牌力:让你快速影响更多人的最快捷的方式
所有“说话”的场景,我们都要重视,不放过任何一个舞台,只要可以让自己站起来表达的机会,就抓住宣传自己。通过演讲,让别人认识你、看到你,打开人生更多可能。
“演说家是我”是基于我们对“演讲”这件事的理解,打磨了整整一年后的一个产品。
说实话,这一年其实非常艰难,很多时候活动发出后,1个参加的人都没有。我们3个人,就自己演讲,互相点评,就这么坚持下来,我发现不知不觉中,我们梳理出了三样东西:
1.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2.最小可行性产品
3.迅速迭代的方法论
先说“差异化市场定位”——
我们活动的定位其实不是“演讲”,而是“演讲思维”。
经过去年一年的演讲,我几乎翻完了市面上所有关于演讲的书。
发现了一个问题,几乎都在讲演讲技巧。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我觉得,演讲的技巧是“术”,技巧背后的思维是“道”。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很多人和事,也看过很多成功和失败。我们往往把这些归结为,性格问题、能力问题、情商问题、环境问题……但其实都不是,本质是思维问题。
思维方式是操作系统。技巧只是这个系统上的app。
为什么技巧,人人都可以学会,为什么每个人演讲的水平却不一样,因为他们的操作系统不一样,每个app在使用上,效果自然也不会相同。
所以,没有一个强大的思考力,你就无法使用好知识、方法和技巧。
我们再来,最小可行性产品
就是,微演讲。
说实话,提到微演讲,我还是很得意的。因为它真的很符合“最小可行性”
很多人害怕演讲,是因为他们把演讲看得过于复杂。总认为演讲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
当然,一个好的演讲,一定是需要长时间准备的。
但是,我们只有先敢于去做,才能谈怎么把事情做好。如果连第一步都迈不出去,就永远不会有结果。
微演讲,就是为“迈出第一步“而设计的。
微演讲,顾名思义就是小演讲,1-3分钟的演讲。
可以是,你很受启发的一个事情,或者一个你喜欢的故事,甚至可以是你对一句话的理解……这些都是“微演讲”。
我们做过一个实验,随便一个人,即兴做微演讲,他只要稍做思考,至少可以连讲3个不是问题。
最后是,快速迭代的方法论
雷军说过一句话:“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其实这句话中间,还省略了一个东西,就是——迅速反馈
没有反馈,就没有迭代。
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演说家是我”全年活动的流程:
我们一个月有4场活动,分别是:
第一周:开放麦活动(互评机制)
第二周:演讲思维课(理论培训)
这里的“课”,不是给大家上课,虽然他的表现形式是“一堂课”。
它的内容是通过“复盘沙龙”,把每个人对演讲的理解、启发、收获、避坑……进行二次加工,梳理出来的“实践论”。它不是“碎片化”的,是像课程一样“系统化”的。
这是一个“共创”的结果。
第三周:月度大赛(专业评审)
第四周:复盘沙龙(总结精进)
我们为何这样设计流程——
基于反馈模型
反馈模型开放麦(演讲)→反馈(互评)→培训+大赛(优化演讲)→复盘(深入反馈)→开放麦(演讲)(形成闭环)
案例:
李开复曾在一家培训机构做老师,他对自己专业能力和表达能力非常自信。
他一直以为学生对他的印象很好。直到他看到了学生给老师的评分表。
打分是五分制,其他科目的老师一般是3~4分,而他居然只有1分!
他没想到自己每天兢兢业业给学生上课,结果学生们都不喜欢他。
一个学生说:“李开复的课程太枯燥了,都是照本宣科,如果这样,我为啥不自己看书呢?”
另一个学生说,“他上课的时候,从来没有看过我们的眼睛。只有他一个人在表演。我们给他的课取了个名字,叫作‘开复剧场’。”
还有学生说,”李老师的语气单调,就像念经一样,有着强烈的催眠作用。就算我昨晚睡够了,终究还是敌不过李老师的催眠术。”
看着这些评语,他脸红心跳,这次失败的教学成了他的一场噩梦。
但也因为这次经历,他意识到了反馈的重要性。
要想做好演讲,不是说你有好内容就可以了,你还要想办法把这些好内容,用别人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个闭环,用一句话来总结,特别像一句鸡汤:
“正确的事,反复做!”
这也是我特别希望,大家如果参加“演说家是我”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因为我们是一群依靠“概率”取胜的人。
我们都知道,抛一枚硬币,正面的概率是50%,但你连续抛了十次,结果都是反面。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反面的概率更大呢?
不是!
如果你继续抛,抛100次、1000次、10000次,最后正、反面的次数,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只要你抛的次数足够多,结果一定是稳定的。
所以,正确的事情,反复做,一两次不成,不要紧,多做几次,成功的概率就增加了。
知道自己做什么,也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如何做。如果能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就不会害怕失败,因为每失败一次,成功的概率反而增加了。
我们之所以会害怕失败,是因为我们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做,以至于自己的心态和动作都变形了。
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个闭环的过程,和我们做事、创业的过程,是一样一样的:
1.做对了事情→成功了→掌握了成功的经验
2.做错了事情→失败了→掌握了失败的经验
3.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了然于胸时,你更容易成功。
前后两个“成功”的意义,已经截然不同。
《天道》的芮小丹说过一段话:
“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我才能做到。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第一周:开放麦活动(互评机制)
第二周:演讲思维课(理论培训)
第三周:月度大赛(专业评审)
第四周:复盘沙龙(总结精进)
这个过程,就是让我们自己去觉到、悟道的过程,不是谁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能做到的,我们自己的。
所以,如果你认可我们的理念,如果你爱折腾、敢博弈,那么欢迎你加入“演说家是我”俱乐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