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莲花六技的第二技——结论。结论是拿来干什么的?就是拿来回答提问的。我们学习过问题链思维,说思考就是“提问-回答”,这里,我们回答提问不是用别的,就是用结论来回答。
什么是结论呢?它的涵义非常广泛,也就是我们人类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结果,也就是我们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所取得的成果,简单地说,就是广义的知识。
知识需要学习,结论需要积累。在早此时候,我讲过当众讲话的六大基石,其中一个基石就是知识。在某种意义上讲,讲话就是讲知识——当然这是指广义的知识。
以我个人的见解,知识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专业知识,就像我们在正规的学校的,从那些教科书上学来的知识;一类是非专业知识,或许可以把它信息,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各种媒介与自身体验,所获取的那些好像不解决啥问题,但又有些用处的知识,比如,你喜欢的某个明星的经历、爱好,以及他的新闻、传闻和绯闻,等等。
我认为,知识丰富不等于口才好,有太多的专家学者口才很差。我曾经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哲学博士课程,说点大不敬、冒犯老师们的话,跟我们讲话的10多位老师,有一半以上讲话水平都不行,甚至不应当来授课。我不否认他们的学问高深,但他们真不是讲课的料。
陈景润是中国一位非常有名的数学家。上个世纪80年代,因为一篇报告文学披露了他在数学研究成果,成为一代中国青年的励志偶像。
但是,他是一个口才极差的人。他1953年于厦门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学校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幸好他被华罗庚发现,调入中科院专门搞研究,这个尖端人才才没有因为口才不好被埋没。
我的学生当中,有很多是学理工科出身的。大家的专业知识非常丰富,但是深感口才不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非专业知识积累太少。除了专业的话题以外,就不敢开口讲话,因为那些非专业的知识,他根本没有用心去积累,比如,就连酒桌上要讲几句话,都没有词儿。
所以,我建议各位同学,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读点杂书、闲书,背诵一些名言警句,关心一下时事、娱乐以及饮食男女等方面的新闻,这样才不至于与身边的人完全脱节,坐在一起,人家说啥你都没有听说过,你当然就插不进去话。
前段时间,关于老太太摔倒后,要不要去扶的问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许多人都着重从道德的角度发表意见,说现在的社会,人性沉沦,非常可悲。大家知道,我经常在口才课之外,跟大家讲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常识,传授给大家一些社科专业概念。
比如,有位同学在课堂上听我讲了心理学的“旁观者效应”之后,跟有家再谈起老太太要不要扶的问题时,他使用了“旁观者”效应这个概念,并从心理学解释,许多人不扶起老太太,是因为责任分散,是一种正常的社会抑制,而不能简单地定性为道德沦丧。别人听他这样讲,都投来敬佩的眼神。
如果两个人要比拚口才的话,首先是拚胆量,其次是拚嘴巴是否利索,再次是拚思路是否开阔、灵活,最后是拚知识,甚至可以说,最终是拚对知识的记忆。你不能一边讲话一边翻书,讲不下去,就喊等我百度一下再讲。
我编辑了一本《经理人当众讲话素材大全》,里面收录了基本的300个成语,分类描写词汇1万个,古代经典名句500句,常用熟语700句,社会科学关键概念1000个,如果你能够将它们都熟记于心,做到脱口而出,一定会让你的讲话精彩纷呈。
记住:一定要在脑袋里面多装点东西,才有话说。当然,也要提醒大家,并不是等你把知识学完了,你才可以讲话。一方面,知识浩瀚无边,你学不完;另一方面,你多年来已经积累了不少知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不是讲你不知道的,而要把你已经知道的讲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