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高考:为目标全力奔跑

我的高考:为目标全力奔跑

作者: 呢称难曲 | 来源:发表于2022-06-08 18:34 被阅读0次

          高考,一年一次,试题变换,考生更迭,“高考”于我却是不变的回忆。即便过了很多年,我依然会梦见自己坐在教室里参加高考,正奋笔疾书时,考试结束铃声骤然响起,试卷一片空白,瞬间从梦中惊醒……

          我1993年参加高考正值豆蔻年华,转眼三十年过去,已快到知命之年。如今再忆高考,已然没有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的情感,只有对那段笃定目标,心无旁骛,全力以赴时光的怀念,唯一留下的遗憾可能就是当时没有选择复读,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时中专和技校毕业后包分配,若选择上高中,当时的高考录取率相当低,才20%左右,真正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残酷度和现在近90%的录取率不可同日而语。最初,我的父母也希望我能上中专或技校,我却一心想上高中,读大学,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当我鼓足勇气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父母,以为会招致父母激烈的反对,结果父母坦然接受,鼓励我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在我被襄阳一中录取后,母亲还特意请了一位老师给我补习了二十多天的英语。

            高二分文理科时,社会上普遍认同“学好数理化。可是我偏科实在太严重,政史偶尔还能名列前茅,物化却永远低空飞过,尤其是物理,那真是“我弯腰捡起掉在地上的笔,从此再也没听懂物理课”。父母多方考量,再次尊重了我读文科的选择。那一年全年级只有二个文科班,可见学文科是多么冷门的选择,而且我也知道有不少同学最后被家长强迫去读了理科。我很感谢我的父母,在每一次大方向的选择时,他们都尊重了我的喜好和意愿,让我能遵循自己的内心做出选择。

            1993年的高考是“3+2”模式,理科是语数外物化,文科是语数外政史,考试时间是7月7日至9日。

          七月的襄阳,烈日炎炎。那时学校的条件和现在没法相比,教室里有个吊扇都是奢侈品,更遑论空调了。但是我们很幸运地在本校参加高考,不仅少了一份在陌生环境考试的紧张感,而且一中的教学楼新建成,每个教室里装了吊扇,条件在当时所有考点里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是,供电局给校长承诺,为了给我们创造一个好的高考环境,高考期间会全力保障学校正常用电,电扇可以使用。要知道,在1993年,如果说电扇是奢侈品,那电就是稀缺品,晚自习停电点蜡烛上课是常有的事。这个承诺大概就是供电公司高考保电的雏形吧。后来,我在供电公司工作后,才知道我们的保电工作做得多么细致:高考保电方案愈来愈专业、科学,精细到“一考点一方案”,考前拉网式排查,消除隐患,考试期间,抽调精兵强将,配备专业设备,组成应急保障分队现场待命,竭尽全力确保高考用电万无一失。再看看考点附近为高考保驾护航的那抹国网绿,身为电网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与现在高考期间,考点附近工场停工、交通管制和爱心送考不同,我们那个年代,从社会、学校、家长到我们考生自己对高考这件事都很淡然处之,安之若素。高考期间,我自己提前一天收拾好考试用具和准考证,第二天早上约着同学一起骑自行车到学校,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特别的高考餐,没有其他特别的仪式,一切似乎都和平常无异。而且,我还记得高考那三天,襄阳的天气出奇地凉快,连使用电扇的唯一“特权”也没享受到。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大概就是我为了讨个好兆头,早上在食堂特意吃了一根油条,两个鸡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年高考刚开始实行机读答题卡,我们语文孟老师在开考前,拿着削好的2B铅笔到每个考场询问是否有学生忘带2B铅笔,我们考场还真有考生忘了带。

            高考之后,我把那一堆演算和抄写的练习册,那一本本翻到烂掉的教科书,特别是那些重新整理、誊抄工整的笔记本都仔细地装到几个大纸箱里,没舍得扔掉或者卖掉。因为我觉得这些资料包含着老师们的心血,见证了我高中三年的勤奋努力,承载着我明媚青春的记忆。几年后,我参加自修考试,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大学英语这三门课,只是重新温习了一遍我高中的历史和英语笔记就顺利通过了考试。

            忆当年,我选择上高中,让我以后的入职多有曲折,可我却从未后悔过。在那三年里,父母眼中闻鸡起舞、挑灯夜战的辛苦,于我却是为目标全力奔跑的快乐。每一次迷惘、懈怠后的重新振作,于我无疑是一场浴火重生的洗礼。尽管最后的考试结果未尽人意,但三年的锤炼,让我收获良多,受益终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高考:为目标全力奔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oumrtx.html